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对食品污染与监督管理的建议

2014-10-09 14:44:3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赖芳华

  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公众了解食品污染的来源、种类及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重塑公众对监管部门及生产者的信任,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污染来源与预防措施

  1.生物性污染来源与预防措施。生物性污染指来源于微生物、病毒、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以微生物污染为主,主要为细菌和细菌毒素、霉菌和霉菌毒素。病毒虽不会对食品产生腐败作用,但可通过食品进入人体感染人体细胞而引起疾病。蟑螂、苍蝇、螨虫等昆虫为某些感染性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肉类及水产品上均可能携带寄生虫及虫卵。

  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及操作习惯往往是细菌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不合格是食品生产许可发证检验中最常见的问题,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合格亦不鲜见。原因主要有:(1)个人卫生行为不规范。有的企业更衣洗手消毒与鞋靴消毒设施形同虚设,人员随意进出车间,洗手也不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有的操作人员手上甚至有化脓性伤口还在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2)未合理设置拆包间。原辅料的外包装往往附着大量细菌,按照要求在进入投料间前须在拆包间脱去外包装;内包材须在拆包间脱去外包装并杀菌后才可进入包间。(3)防蝇防鼠设施不到位。有的企业未与专业的消杀公司签订消杀协议,又未定期对厂区及固定的生产区域进行消杀,有的糕点企业和豆制品企业在生产车间可见有蟑螂和老鼠出没。另外,未在洁净区域安装紫外灯或未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操作;未定期对洁净车间的空气过滤器进行清洁消毒或更换,都会造成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昆虫卵等通过尘埃沉降而污染食品。

  控制好各作业区域的卫生状况,防止人员窜岗,是避免食品、食品加工者、食品加工环境、工器具、设备设施之间交叉污染的有效途径。

  2.化学性污染来源与预防措施。化学性污染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有:(1)来自生产、生活或环境中的污染物,包括农药、兽药、有害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等;(2)从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由生产设备设施和包装材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单体、助剂及重金属等物质导致的污染;(3)在食品加工中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白酒中的杂醇油、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酸奶中的苯甲酸等;(4)滥用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洗消剂是食品企业重要的杀菌消毒方式,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卫生问题和潜在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消毒剂的特性及消毒工作的场所合理选择,注意使用浓度和时间。在食品生产车间使用杀虫剂、灭鼠剂进行除虫灭害操作后,应将设备、管道、工具和容器等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清洗。应设专门的库房妥善保存洗消剂、杀虫剂、灭鼠剂等有毒有害物品,建立出入库记录,避免误用。

  企业应向供货商索取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相关合格证明文件,避免因包装材料不合格或使用不当造成有害物污染,如使用铝塑纸包装蛋糕造成铝含量超标,使用浸蜡包装纸包装糖果造成镉、铅、砷等重金属超标,使用经荧光增白剂处理的包装纸包装饼干造成胺类化合物污染等。有的企业甚至使用无产品名称、厂名、厂址及产品标准等信息的包装材料,直接造成游离单体和化学添加剂残留的污染。

  企业应建立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对合格供应商的评审程序、采购产品的验证程序、添加剂的出入库程序及添加剂的使用登记与数据复核程序等。严格按照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种类、使用范围及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滥用保险粉、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不添加硼砂、工业明胶等非食用物质。

  3.物理性污染来源与预防措施。物理性污染指在食品中混入了物理性有害外来物,如玻璃、头发、木屑或金属碎片等,同时也包括由于辐照食品等引致的放射性污染。玻璃、头发等杂物是食品生产中常见的物理性污染。玻璃碎片可由加工场地上方灯具破裂混入食品,竹、木、纸等食品包装材料将碎屑带入食品,操作人员的头发落入食品等。在生产线上安装金属探测器或异物探测器,可有效地杜绝有害外来物的污染。

  在食品生产加工中,若采用电离辐照工艺,须委托有资质的辐照机构并按照规定的照射剂量处理食品,避免因照射剂量超标而导致食品受到污染。使用辐照食品的企业,在检查验收食品时要严格执行产品标准,要求供货方提供符合产品标准的第三方检验报告或自行送检,确保购买的原辅料是合格产品。

  风险监测与政府监管

  风险监测的目的是发现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问题,分析其变化和趋势,为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信息和数据。近年来,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组成的模式逐步在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中得以应用。目前我国的风险监测主要有:(1)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包括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2)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包括10类食品中的12种微生物指标。

  风险监测的作用主要是发现隐患,可作为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抽查的重要参考。部分省市的监管部门已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舆情分析,结合风险监测制定监督抽查计划,避免以媒体为导向的抽查机制,从过去被动的食品安全危机应对转变为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为基础的监管模式。目前,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日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如下:

  一是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不健全。在部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专家的参与带有随意性,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结果是专家各说各话,公众进一步陷入云里雾里。因此,组建一支食品安全评论员队伍,制定专家参与制度规范,明确专家参与决策的范围、参与环节、参与方式和途径等是当务之急。在专家的参与下,监管部门及时核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反映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动回应社会热点以及带有行业共性的“潜规则”问题。防止舆论的负面炒作,杜绝吸引眼球的诸如“膨化食品中添加化肥、面条燃烧含有毒物质”等歪曲事实的报道。

  二是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待提高。食品污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非法添加行为。因此,针对食品监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并结合风险监测项目,定期组织食品企业巡查员进行食品标签标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食品污染源、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从采购、生产到贮存等环节入手,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带有行业共性的“潜规则”问题。

  三是严格食品生产许可,逐步提高准入门槛。出厂检验是企业验证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终手段,因此,审查员应在现场核查过程中对企业的实验室布局、检验设备设施、检验人员的资质与检验技术等核查条款严格把关。强化证后监管,督促企业切实做到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同时,将部分条件较差未规模化生产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的、生产地方风味特色食品或传统食品的小作坊纳入食品小作坊许可证管理,杜绝小作坊转入地下成黑作坊,但目前部分省市仍未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的管理办法。

  四是风险交流机制不完善。监管部门、生产者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主要原因。政府有时对危机反应过度,虽有利于消除公众的恐慌,但过度反应通常会消耗大量资源、金钱和人力。政府在未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判断风险有多大的时候,通过应急监测掌握食品污染水平、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使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逐步在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用中不断完善。

  因此,监管部门要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恐惧,完善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提高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督促企业做到产品在出厂前批批检验;正确回应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公众对监管部门及生产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可审查中心)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8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