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营造完备的创业生态系统

2014-08-14 10:01:04 中国质量新闻网
  营造完备的创业生态系统

  ——谈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开场白: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一大亮点,聚焦中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的中关村创新论坛,于2014年5月14日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科技与文化融合”为主题,针对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展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力促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为社会和民生服务,发挥首都创新区域辐射的优势,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从而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到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等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创业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关村独特的环境要素。下面我们请几位与会嘉宾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

  ●主持人:首先请孟区长谈谈中关村是如何构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

  ●孟景伟:北京海淀区是中关村的发祥地,是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截止到2013年底,园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占全市的55%,中关村的高新企业12000家,上市挂牌公司共计331家,也占全市的55%,占全国1/1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去年超过1.2万亿元,全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1.18万件,占全市的54%。可以说海淀区在各方面均占领北京市的半壁江山。海淀区作为中关村核心区,在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加快推动核心区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把深入挖掘区域创新资源潜力作为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切入点。海淀是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国家级院所130多所,两院院士500多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8,要让区域内丰富的创新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从激发区域创新创业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社会资本与高校共设成果转化基金,目前中关村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航等诸多高校院所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资体系,同时与投资机构联合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从而构建了面向高校的全链条开发体系。

  二是整合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引进高端人才,形成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高端人才对接服务机制。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三站建设,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扶植政策措施,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动资源对接,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是坚持把建立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作为优化区域的热点。目前,海淀区已经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和区级三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的政策全方位、多角度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层面,既有对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大胆改革中关村1+6系列政策,也有正在逐步落实的以减税为核心的政策。在北京市层面,有今年出台的京校10条,进一步加大了创新创业力度,我们在总结园区以往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关实效的基础上,结合核心区发展实际,也进一步调整完善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且强调由政策驱动创新向制度驱动创新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明确实施方向,聚焦实施领域,细化实施标准,把核心区打造为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的中心,构建聚焦化、特色化、普惠制、结果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完善区域生态体系的创新创业的聚焦点。通过科技服务业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一批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速向核心区聚集,涌现出创新工厂、车库咖啡等新业态的创业孵化结构,大学科技园、留创园、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为载体的创业服务体系。服务涵盖投资、孵化、培训、联盟、媒体等各个环节,服务范围也覆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后续支撑等全链条。

  ●主持人:创业生态系统包括诸多要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或者文化,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方案,像中关村这样的科技创新中心,更需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请张理事长介绍一下在中关村应该如何进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张景安:说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我认为今天的中关村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融合的新阶段。近年来非常可喜,现在车库咖啡、中关村科技园等许多成果振奋人心,中关村到了一个创造先进文化的阶段,这必将推动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八大”提出要解放思想,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解放思想是有难度的,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讨论。我今天就说五点:

  一是讲创新驱动,要实现创新强国,要更加开放才行。但是,现在我们整合世界资源,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扩大深化改革开放。

  二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创新是个永无止境的寂寞长跑,要有好几代人才能做到,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的。

  三是创新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比如,我们发现新兴产业会小吃大,即使微软、Google这样的巨无霸大公司也有可能被小公司代替。创新要合作,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企业是快鱼吃慢鱼,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研究,但是我们对这些研究还不够。

  四是创新有一条规律,多数失败、少数成功。我们对成功是有准备的,对失败的准备却不足。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个教学是进行失败以后再分析的教育,这个对我很有启发。

  五是人才问题。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人才是关键。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还要凝聚一大批世界的巨人,希望中关村能够率先成为大师云集的地方,敞开胸怀吸纳天下顶尖人才。上世纪中叶全球化加快,各国出现了互相依赖、互相交融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知识、文化、思想方面真正交融交锋的世界。现在有些人在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各抒己见,但是有一点值得研究,我们的老一代科学大师是精通东西方文化的,现在我们的人才不够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要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必须站在世界文化的巨人之上。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能够全面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精神,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还相当陌生,中华文化也没有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接受,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主持人:前面两位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谈如何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下面请姜主席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谈谈企业所面对的生态环境及如何应对环境恶化的挑战?

  ●姜鹏明:目前我国整个资源状况和生存的环境相当不乐观,甚至是一种危机状态。2013年的雾霾,让104个城市同时重度沦陷。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这需要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

  生态环境的恶化到现在已经大概40年了,前20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以后,特点是由点源到面源的排放污染的入侵,用了20年时间,首先打破了自然环境的自净容量。又用了20年,以社会生产方式和工业结构造成的一种大规模的全面的环境资源的破坏。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不仅仅是点源和面源的问题了。我们还要用40年~60年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它的投入和牺牲将是巨大的。我们要用20年~30年建立起适应自然的生态体系才能真正长久的适应这种发展,但是要完成生态体系建设要有三个前提。第一是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光政府、民间下决心不行。第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遵守生态法则。第三是技术路线要适当,技术安排要先进。技术路线不应该用好和坏来衡量,而是适不适合这个时空。三四十年的污染使我们深有感触,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今年5月4日公布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这是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北京最近开出了一张历史上最高的罚单,这也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体现。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6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