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推出新举措

2014-04-10 15:55:37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以改革创新精神保安全完善产品风险监测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推出新举措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质检总局深化改革,转变产品质量监督模式的又一成果。《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正在加快形成,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为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领会《指导意见》精神,本刊特对其进行解读。

  消费品成重点

  为应对日趋复杂的产品质量安全新形势,特别是为了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产品质量存在的潜在危害,从2009年起,质检总局着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成并运转风险信息采集体系,实现风险监测常态化,风险处置环节取得突破,探索发布了风险警示,推动风险监控工作从探索起步阶段步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质检总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抓紧完善风险监控制度体系。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探索实践,集中体现了质检总局对风险监控工作的顶层设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了“三大安全”,摆在首位的就是消费品质量安全。对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风险监控工作要以消费品为重点,以产品质量中影响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等因素为内容,建立起以风险信息采集为基础、风险监测为手段、风险评估为支撑、风险控制为目标的工作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据悉,质检总局将制定消费品重点监督目录,把更多的监管资源用于消费品,切实做到有效预防消费品安全风险。

  建好信息采集网络

  《指导意见》突出了问题导向。主要是通过建立准确、高效、全面的风险信息采集网络,做到从着力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出发,不断强化风险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意见》提出,要以网络媒体为主渠道,广泛收集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建立舆情信息监测数据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对舆情信息的捕捉和分析能力。不断扩大舆情信息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密切跟踪质量安全敏感信息。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工作,全面把握舆情状况和态势。

  同时,还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逐步建立起质检系统内部各项职能之间的衔接机制,注重从监督抽查、生产许可、执法打假、质量鉴定、质量申投诉、召回通报等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反馈风险信息。充分运用产品伤害监测信息,密切跟踪重点致伤产品伤害案例,及时甄别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挥检验机构一线检测的优势,注重从检验检测工作中收集风险信息。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消费者保护组织、行业协会等系统外单位的联系,不断丰富风险信息来源。

  《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公共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的共享共用。引入大数据技术,加强对风险信息的整合和集成分析,提高数据交互应用水平。不断改进共享方式,丰富共享内容,扩大共享范围,充分发挥风险信息公共平台的效益。据了解,目前,质检总局已经开发应用了质量安全互联网信息监测系统,启用了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办公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了风险信息的共享共用。

  完善监测模式

  《指导意见》注重风险的综合整治,提出要大力推动风险监测常态化。在风险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以实验室检测为主要方式,识别和验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严格风险监测方案评审,科学、合理确定监测项目、依据和方法,提高风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扩大风险监测产品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建立完善风险监测数据库。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伤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实施应急专项风险监测,快速查找风险源头和伤害事故原因。创新风险监测手段,综合采取调查、检查、检测等各种方式,不断增强应急监测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及时总结应急监测经验,建立完善应急监测预案,优化应急监测流程,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充分发挥风险监测在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构建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风险监控最重要的一环。《指导意见》提出要组织开展专家评估,针对已被识别和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组织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风险等级、风险危害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等进行风险评估。加强与行业、高校等系统外专家的合作,选取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加快建立专家库,实现专家构成的多元化。完善专家评估工作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分析研判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实现专家评估的制度化、常态化。

  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实验评估。通过模拟产品实际使用环境,实验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对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结合技术机构检验能力,推进建设风险评估实验室。加强技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分工协作,共同搭建风险评估实验平台。

  形成处置机制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指导意见》提出要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和潜在危害,增强安全消费意识。针对不同内容、特征的风险,探索不同的风险预警方式,提高风险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发挥专家在风险预警中的引导作用,增强风险预警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要通过发放告知书、约谈等方式,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改正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并报告改正结果。对于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对于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通报地方政府,推动开展区域质量整治,提升区域质量安全水平。

  对已被识别和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指导意见》要求进行梳理,区别情况,及时反馈,分类处理。对涉及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的,加大准入把关力度。对普遍存在的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组织开展监督抽查。对涉嫌违法的,及时进行执法查处。对存在严重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督促企业进行召回。对涉及标准问题的,及时反馈给标准化管理部门,推动完善标准体系。对涉及其他部门的,及时进行会商,共同研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另外,促进风险交流。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报预警系统,加强总局与地方质监部门、地方质监部门彼此之间的风险交流,实现对风险的快速反应和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推进风险交流工作的常态化,不断扩大交流范围。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