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把握好八大关系

2014-04-08 15:10:3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把握好八大关系

  ——争取国家对计量事业发展加大投入的思考

  ■文/白俊章  郑  颖  刘海鹏  林松金

  在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地方质监系统计量处长、计量院(所)长座谈会上,热议的中心话题之一就是如何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计量事业发展的投入。受会议代表讨论的启发,笔者结合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用计划财务的工作思路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后认为,争取国家对计量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当前就应该紧紧围绕着《计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个抓手来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用计划财务眼光解读《规划》

  计划财务部门在争取某个领域、某项工作的国家财政投入时,通常会把握“七个问题”,即“干什么”、“为什么干”、“谁干”、“不干行不行”、“什么时候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样”,这七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干什么”即要干的事;“为什么干”即干事的依据;“谁干”即干事的主体;“不干行不行”即干事的紧迫性;“什么时候干”即干事的时效性;“怎么干”即干事的方式、方法、程序、内容等;“干成什么样”即干事的效果、目标等。我们带着“七个问题”来解读《规划》,可归纳为“六性”。

  一是“权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计量事业的发展历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规划》标志着继《计量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又一次将计量事业发展的问题提高到国家高度,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时期,计量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权威性”显而易见地解释了“干什么”和“为什么干”的问题。

  二是“全面性”。《规划》的全面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不仅仅是质监部门或其他某个部门的计量规划,而是全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涉及国家各个相关行业;其二,它覆盖了计量专业的各个重要领域以及与计量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国防建设等诸多经济、社会、民生、国防等领域;其三,它包含了计量工作的各个环节,如,计量基础科学研究、计量行政监督与执法、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计量人才队伍培养、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等等。因此,《规划》的“全面性”,从横向看,国家的各有关行业都是其贯彻者、执行者;从纵向看,计量系统的各领域、各专业、各环节也是其贯彻者、执行者。这也就诠释了“谁干”的问题。

  三是“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计量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共性计量科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计量基标准、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日臻完善,我国计量测试能力已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当前我国计量事业整体发展尚不均衡,计量发展水平与其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应具备的能力比较尚显薄弱。如:新一代计量基标准持续研究能力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部分领域量值传递与溯源的能力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比较仍十分欠缺甚至是空白;一些承担国家法定量值传递与溯源的末级机构仍是“一穷二白”(一穷:无正常经费保障,二白:计量实验室和环境条件空白、计量检定装置空白);计量行政监督管理与执法手段不完备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规划》,其本身正说明了“不干行不行”的问题,足以体现促进计量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是“时效性”。《规划》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务院发布的《规划》是有明确时限的,即它是2013年~2020年国家的计量发展规划。这个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国上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时期,全面贯彻落实《规划》,夯实计量基础、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能力,必将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起到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其二,《规划》明确了贯彻实施的“定期分析”,“中期评估”、“按需调整”、“明确责任”、“实施检查”等带有时效性的各工作环节。因此,“什么时候干”的问题,就是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2013年~2020年这七个年头里努力提高我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水平。

  五是“明确性”。这个特性不言而喻。《规划》既提出了计量事业发展的量化目标也提出了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既明确了计量科技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也明确了计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渠道、路径;既要求加强计量基础条件保障的硬件投入,也要求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计量文化等软件建设;既规划了国家、区域计量发展的目标也规划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计量发展目标;既强调了计量科研基础支撑作用也兼顾计量测试的社会服务职能;既鼓励计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求不断加强国际计量领域的合作等等。《规划》具有明确性,当然也就明确了“怎么干”和“干成什么样”的问题。

  六是“协作性”。协作是贯穿整个《规划》贯彻落实过程的必要手段和方式,不可缺少。质监部门是政府的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是《规划》贯彻落实的重要牵头部门,但是《规划》单靠质监部门贯彻落实,既不完整,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根据《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发改、财政、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是落实好、贯彻好《规划》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怎么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上述解读,立足于质监部门,要以《规划》为抓手,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计量事业发展的投入,我们认为应至少把握和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把握好牵头者与参与者的关系。质监部门是《计量法》规定的对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当然也就责无旁贷地是《规划》贯彻落实的主要牵头者。特别是省及省以下各级质监部门应该积极主动按照《规划》的总要求,拟定本辖区的《规划》,但是计量事业的发展不可能单靠质监部门来推动,所拟定的辖区《规划》也就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质监部门,而是要拟定能够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能够代表本地区计量事业发展全面情况的规划,从这个角度讲,质监部门是牵头者。质监部门自身计量事业发展的内容又必然是所拟定的辖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质监部门又是辖区《规划》实施的参与者。因此正确把握好牵头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既能保证辖区《规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又能保证其执行性。

  二是把握好分规划与总规划的关系。各地区按照《规划》要求制定的辖区规划或者说制定的政策措施相对于国务院发布的《规划》来讲,我们理解应是《分规划》。找准《分规划》与《规划》的结合点、切入点至关重要。《分规划》首先要适应《规划》的总要求,其目标、任务要紧紧围绕《规划》来制定,但同时《分规划》又要体现地区特色,要体现出计量事业发展对当地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支撑、服务等基础性作用。即“各地要按照计量量传溯源体系特点和要求,整体规划计量发展目标,合理布局本地区计量发展重点,建立完善的计量服务与保障体系”。《分规划》与《规划》的结合点、切入点是争取国家加大投入的关键点;《分规划》中的地方特色是寻求地方加大投入的前提。

  三是把握好规划与计划的关系。《规划》指出,“要加强国家、地区、部门有关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的衔接,把规划的总体要求安排到年度计划中”。“规划”是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基础性、全面性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一段时期某个领域、某项工作的思考、考量和设计的整套行动方案。“计划”一般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这里我们所讲的计划,更侧重指年度投资计划。有了规划,就要制定落实规划的年度计划;年度计划中投资部分必不可少,这是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投入的实实在在的需求。从某个角度上分析,规划和计划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规划=∑(n=1→N)(计划1+计划2+……+计划N)

  当然,如上所述,规划存在着分规划与总规划衔接问题;投资计划同样也要准确切入,做好衔接。

  四是把握好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因此,在拟定计量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拟定年度投资计划时,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事权的原则。有权必有责,责权必统一。计量事业发展规划中需要中央财政给予投入的事项,必然是中央有事权的事项,如“确保全国量值统一”的工作;需要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的事项,必然是地方有事权的事项,如,质监部门代表政府开展的辖区内计量监督和行政执法、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计量事业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等。明确了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进而还应该具体把握好跨区域与授权委托事项的关系问题。

  五是把握好不同投资渠道间的关系。《规划》指出,“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投资、财政、科技支持政策”。这需要质监部门充分研究发改、财政、科技部门对于财政资金投入的政策规定,积极汇报、努力争取。一般来说,涉及到计量基础设施投入、重大计量装置等硬件的投入,需要积极向发改委汇报和争取;涉及计量实验室环境条件保障及运行维护的需求、计量行政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的需求,需要积极向财政部门汇报和争取;涉及计量基础科学研究,公益性、基础性科研等,可以积极通过项目申报向科技部门汇报和争取。

  六是把握好省与省以下的关系。各省《分规划》是统领全省计量事业发展的规划。当前质监部门面临着职能调整、体制分级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质监部门在拟定、贯彻、实施计量规划和投资计划时,应当增强全局观念,既要按照规划要求全面、深入地推动省级计量事业的发展,也要兼顾省以下各地区对计量事业发展的需求。

  七是把握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计量事业发展要实现的总体量化目标。这些量化目标既含有诸如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服务平台(基地)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计量基标准装置、强制检定计量装置、器具等在内的硬件目标;也包含了诸如计量基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计量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运行维护投入、计量行政监督和执法等在内的软件目标。因此,质监部门要按照计量工作的实际特点,本着“软硬兼施”、协调推进的原则来拟定、贯彻、实施好计量规划和投资计划,切不可偏“硬”、也不能偏“软”。

  八是把握好现状与需求的关系。落实《规划》促进计量事业发展,不是白手起家,正如《规划》指出的那样,“我国计量测量能力居于世界前列”,说明新中国计量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家底”。但是也不能回避新形势下,计量自身的“家底”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需求相比较仍旧存在的不小的差距。这个“家底”、这个“差距”就是现状。现状和需求怎么建立关系呢?我们认为现状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靠“标准”做纽带,即国家、地区、行业、部门计量发展规划提出的总要求和总目标。用函数公式更容易表达,设定“需求”是函数关系的因变量(Y),“标准(Z)-现状(X)”是函数关系的自变量,“1→N”代表计量各领域、各环节,公式表达为:

  ∑Y(1→N)=∑f(Z(1→N)-X(1→N))

  通过这个函数关系,我们很容易知道,“需求”就是需要争取的国家投入。因此各级质监部门在拟定《分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时,应充分把握标准、现状、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恰当的投资需求。

  最后,在贯彻落实《规划》,争取国家投入的过程中还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现象一:“火车进站——叫得响,走得慢”,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把贯彻落实《规划》争取国家投入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局限在“面上”的宣传,叫得很响,但实际工作推进很慢。现象二:“火山爆发——上面热,下边凉”,对于贯彻落实《规划》争取国家投入的工作,上级部门高度关注、轰轰烈烈,积极努力地推进,但是到了基层就没了动静,原来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规划》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争取国家对计量事业发展的投入,应当坚决摒弃。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计划财务司、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