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推进标准战略减少实施障碍

2014-02-11 09:08:5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推进标准战略 减少实施障碍

  ——国家级开发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障碍与对策

  ■文/陈晓玲

  国家级开发区(包括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各地开发区普遍遭遇了发展困境:金融危机阴影、土地政策限制、环保要求提高、招商引资乱局以及雷同发展困局等,这五大瓶颈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困境各地纷纷推出转型升级的种种措施,笔者认为在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是破解开发区发展困境、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什么是技术标准战略

  (一)基本概念。技术标准战略是通过有效运用成熟技术标准或通过技术变革实现技术标准的创新或转换,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国家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战略,其实施主体为国家和企业。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或采纳,往往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已成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二)主要内容。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已经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转变为倡导新的技术理念,并成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技术标准战略具有两大趋势:一方面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标准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未来产品、未来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越来越密不可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所以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主要作用。在全球化的技术标准竞争中,国家或企业以现有国际标准为基础,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缓解劣势行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激励优势行业增强标准国际化的能力,以标准的主导权争取在国际贸易中的发言权,保护本国利益。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和目标是打造“适应市场、技术领先、满足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总之,技术标准战略已成为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形成,谁掌握了标准的主导权,谁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在当前市场竞争日愈剧烈的严峻形势下,标准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技术壁垒和抢占市场的利剑,更是各国和大企业的必争之地。

  谁承担技术标准战略

  (一)国家级开发区已具备承担技术标准战略的综合实力。国家级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截至201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到13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达88个,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0年已纳入统计的9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49亿元,财政收入5627亿元,税收收入46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06亿美元。另外,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GDP比例的平均值为13%,区内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例平均达23%,其开放水平占据当地高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贡献也不小,科技部2012年3月披露,我国88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16万亿元,工业增产值增加了2.74万亿元。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我国最据实力的经济发展极。

  (二)国家级开发区基本形成以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已经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开发区的产业不断呈现技术高端化的特点,开发区的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总之,国家级开发区已经成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以及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体。

  (三)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家级开发区是我国集聚产业的非常重要的空间平台,在国家级开发区内,往往都集聚了密度很高的各类产业,有不少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生产分工联系,开发区内部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网络初具规模。开发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区域产业基础特征进行有针对性招商引资,避免全国开发区产业趋同,相互恶性竞争的局面;二是利用企业网络的外部性和自我强化的特征,提高开发区产业的竞争力,带动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在生产工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很多国家级开发区虽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但是十分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抓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已作为开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措施。很多国家级开发区都在积极推进开发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发展平台延伸,大力吸纳和引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先进设备和高科技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

  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力军。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障碍

  (一)对技术标准战略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有标准制定,但是对于把技术标准提高到战略的地位认识还不足,相当多的企业包括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存在“政府包办”的思维惯性,认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国家的事,与企业的关系不大,参与的主动性和实际投入都很有限,很少有公司能从公司经营战略的高度对标准工作进行规划、协调和管理。在国际竞争中,由于企业对标准工作的忽视和对标准认识程度的模糊,导致重大损失的案例很多,有的甚至致使我们整个产业遭受重创。

  (二)政府部门和企业都缺乏对标准工作的有效管理。“政府包办”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对标准工作的组织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很少有把标准工作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标准工作是市场部门、研发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等的一项从属职能,往往因各部门的项目、产品和经营事务的变更,具体从事标准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流动,这导致标准化工作的临时性和缺乏连续性,导致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地通过标准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受益。

  (三)技术标准竞争的市场基础薄弱、竞争环境差。一是标准立项的动因不是主要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有限标准的制定者不是面向市场要求,而是面向项目经费;按照规定,国家标准每3年~5年应进行复审或修订,但我国国家标准标龄在5年以上未进行修订或复审的有很多。二是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如果一个或几个公司试图将所有的标准收益内在化,或者通过控制参数抽取租金,那么竞争对手就要面临更高的成本,特别针对融入了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政府机构通常就会偏向于国内大的生产者利益集团,尽管有时这些标准并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四)企业对标准的研发创新投入不够。一是企业忽视从事标准工作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激励和管理,导致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对这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储备普遍不够重视。从事标准工作的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熟悉国际和国内标准规则,并且既要懂技术,又要有外语沟通能力。二是在资源配置上,企业本来就普遍存在研发和创新投入不足,标准工作就更少得到企业的重视,这种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在标准方面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

  (五)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标准推广联盟。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使得我国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在标准推广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将技术标准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国家法律和技术法规的支持外,标准能否被市场认可和被消费者接受,往往还需要厂商之间的协同努力。企业间有效的标准推广联盟能够促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

  (六)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的速度太慢。技术标准的内容也包容了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量增长较快,但是专利技术产业化、标准化转化速度太慢,技术标准迫切需要专利技术的加入来实现标准垄断的目的。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对策

  (一)政府(管委会)政策定位。政策引导是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前提。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上升到政府(管委会)层面,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部门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部门有机结合的协调机制。

  一是制定适应开发区的技术标准战略的相关政策。对区内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进行充分地调研,在认真分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促进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计划,在开发区层面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的一个综合性载体平台,把名牌战略、质量兴企、标准化体系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省(市)长质量奖、标准的制定以及“三合一”认证等相关联业务结合进去,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的协调发展,为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提供坚实的内容和抓手。

  三是建立政府奖励制度。政府政策引导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对在技术标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激发企业建立标准体系的积极性。

  (二)企业的战略定位。主要是解决企业科技创新研发及其成果市场化与技术标准研制协调发展问题。

  1.技术标准市场化良性发展战略。目的是使形成产业化的科技研发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标准,使其中科技水平属于国际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二者关系的协调机制,强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的良性发展。

  2.“重点竞争型”战略模式。国际上争夺制定国际标准主导权竞争模式分为三类:一是欧盟的“控制型”;二是美国的“控制争夺型”;三是日本的“争夺型”。根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重点竞争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我国重要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制定不同的标准政策,有重点地选择自身优势、特色领域,争取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利地位,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自己的技术要求,确保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3.技术标准体制创新策略。技术标准体制创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下,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标准体制。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明确定位标准的属性,使技术标准来源于市场,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者,充分利用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的手段,发挥组合效应,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贸易的作用。

  (三)可行性措施。企业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体,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1.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将其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尽快把专利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在行业中具有自己的技术话语权,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道路。

  2.企业应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涉及安全的产品以及出口型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接轨。在国际贸易中,拥有自身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应加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的活动,对于还没有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及早介入、积极主动参与,把企业成熟的标准或国家标准推向国际。

  3.建立行业或企业间标准联盟。企业通过实施开放技术,必须依靠合作与联盟,进行技术联盟的策略,寻找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寻求产品功能和应用上的创新,最终以“新一代”技术、创新技术打破了原有的落后境况,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应用者。在开放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标准联盟,以增强技术竞争力,减少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的阻碍。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1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