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培育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的理论思考

2013-08-30 13:23:1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赋予时代特色 注入文化精髓

——培育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的理论思考

    ■文/黄培东

   本文介绍了我国“质量月”活动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活动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新时期“质量月”活动面临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的设计路径。

   2012年,国务院发布《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质量舆论宣传,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深入普及质量基础知识,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创新质量发展途径,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着力发挥“质量月”活动的宣传平台和主阵地作用,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推动质量事业发展、促进质量强国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活动概述

    (一)定义

   “质量月”活动,是指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发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的质量专题活动。

    (二)特点

   我国的“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当时,为解决十年浩劫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企业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严重等问题,原国家经委于1978年6月24日向全国发出《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决定每年的9月份在全国工交战线开展质量月活动,以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崇尚质量”的风尚。时至今日,我国的“质量月”活动已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先后举办了23次。与活动开展之初相比,如今“质量月”活动正呈现出发展迅速、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等特点。

   一是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国“质量月”活动历经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1978年,第一届“质量月”活动面向全国工交战线展开。至1997年,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发《通知》,面向全国部署开展“质量月”活动。2012年,联合发文单位增加到包括教育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21个部门,活动的规模日益壮大,社会影响面不断提升。

   二是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质量月”活动的早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召开质量工作会议、颁发国家产品质量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质量工作的深入,如今“质量月”活动的内容不断扩增、内涵日益丰富,已经涵盖了召开主题大会、开展质量咨询与服务、举办质量知识竞赛、表彰质量效益型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执法打假、宣传展示名牌成果等诸多方面。2012年,“质量月”活动更呈现出新的特色,活动中区分了主办单位统筹安排的活动(如举办活动启动仪式、举办中国质量发展论坛、开展质量整治行动等)和各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包括教育部门深化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商务部门开展“质量兴商宣传月”活动等)。

   三是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每年我国的“质量月”活动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1978年确定的主题为“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活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亲自“站柜台”、“背废品”。1999年主题为“创造高质量、迎接新世纪”,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出示范点,建立示范街。2009年主题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此,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质量知识竞赛”活动,共计104万人参与了初赛答题。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质量月”活动又增加了如“质量专家访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等众多服务企业、贴近百姓的内容,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欢迎。

    特殊意义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为质量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质量月”活动内涵,建设和打造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质量课题。

   一是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渠道。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多年来,各级质监部门通过创新质量工作方法、改进质量监管模式,有力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全社会质量总体状况平稳向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社会质量意识有待提高,质量诚信体系有待完善,企业综合竞争力仍有差距,制假售假等质量违法违规行为仍有发生。实践证明,每年集中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质量月”活动,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渠道。

   二是宣传质量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提高质量的一年一度的专题活动,“质量月”活动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事实表明,“质量月”活动内容丰富、宣传方式多样,通过面向企业、民众和社会,组织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的宣传活动,能有效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有助于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法律法规,增强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和消费者质量维权意识,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的良好氛围。如今的“质量月”活动,已经成为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的重要平台,成为普及质量安全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是抓好质量工作的重要手段。质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政府、消费者和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动手、综合治理、常抓不懈。从多年的实践来看,随着活动的深入,参与“质量月”活动的部门不断增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扩展,社会影响面不断增大。“质量月”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区域,而是成为众多政府部门加强质量监管的重要抓手、企业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平台、消费者表达质量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全社会共创美好质量的重要途径。

    建议与思考

   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从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入手,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形势下,坚定走中国特色质检之路,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已成为实现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需要把握“三个方面”、注重“三个结合”。

   (一)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与质量发展需要相结合。决定一个事物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细节、坚持和勇气,但方向的选择无疑是影响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就“质量月”活动而言,要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终目的,就必须始终围绕“提升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氛围、提高质量水平”这一总目标,紧贴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区域质量发展需要的活动主题和口号,指导和引领“质量月”活动开展。

   一是要紧贴时代发展需要。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质量工作的要求往往不同,只有当“质量月”活动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鲜活的时代特征时,它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012年,“质量月”活动抓住《质量发展纲要》出台的有利契机,适时提出了“宣贯《质量发展纲要》,推进建设质量强国”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确定了一系列指向清晰的活动内容,从而使年度“质量月”活动刻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为全社会所熟悉和接受。

   二是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实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城市(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往往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客观上使不同地区对质量工作的期待和要求有所不同。基于此,各地在“质量月”活动指导思想的总体设计上,应该在遵循国家质检总局的总体部署下,牢牢地把握自身区域特点,紧扣区域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活动的原则、谋划活动的方向、制定活动的内容,确保活动开展取得实效。

   三是要紧贴质量工作发展需要。当前,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质量工作新的发展空间,质量工作的职能更多、范围更广、要求更高。面对新形势,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月”活动,关键在于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为此,必须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质量工作合力。只有紧贴质量工作发展实际,围绕解决政府关心、企业关注、民众关切的质量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倾听百姓呼声、解决企业困扰、回应社会需求,切实将质量工作措施和方法纳入到活动当中,有效解决各种质量问题,保障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质量月”活动才能走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进而谋取更加长远发展的可能。

   (二)在理论内涵上,注重与质量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质量文化作为质量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凝聚了社会各方的智慧和成果,反映着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倡导科学消费理念,形成良好质量氛围。这些无不与“质量月”活动的宗旨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将“质量月”活动与质量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一是“质量月”活动应纳入质量文化体系。作为一个解释当代质量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质量文化的含义是指以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群体或民族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必须看到,“质量月”活动与质量文化在本质上相同、理念上相通、内容上相近,因此,其理应成为质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是“质量月”活动应吸收质量文化精髓。质量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文化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提升质量水平、营造质量环境、培育质量品牌、推动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就必须从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宝库中提炼精髓、吸收精华,唯有如此,才能厚植活动的理论基础,丰富活动内涵,充实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成效。

   (三)在长远发展上,注重与品牌发展战略相结合。品牌作为一种识别标志、精神象征和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日益增强,品牌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估量。首先,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品牌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其次,品牌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在信息高度透明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有助于提升品牌及其拥有者的竞争优势。第三,品牌具有巨大的附加值,有助于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必须将品牌的理念和方法等有机融入活动的整体发展方略中,统筹规划、通盘考虑。

   一是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品牌。对企业而言,品牌是灵魂的体现。同样,“质量月”活动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看到,当前“质量月”活动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在全国得以普及和推广,受到了来自各级政府、广大企业和社会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具有了较好的口碑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形势下,我们必须乘势而为,充分借鉴央视“3.15”晚会等活动的成功经验,将“质量月”活动作为一个产品,纳入品牌建设的整体框架中,科学制定品牌策略、合理规划品牌定位、巧妙设计品牌要素,着力打造有中国特色“质量月”活动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面。

   二是要加强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品牌管理与维护是品牌策略的核心内容。就“质量月”活动而言,应做到三个加强:加强内部组织结构建设,要以品牌为核心目标,建立与“质量月”活动相适应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文化,进而产生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加强外部沟通交流,要以畅通交流渠道为重点,建立与外部的多维度和立体化沟通方式,加深全社会对“质量月”活动品牌的记忆、理解、认同和忠诚;加强品牌资产和形象的保护和巩固,要通过不断丰富“质量月”活动的内容、完善活动的形式、提高活动的效率,有效解决重大质量问题,提升品牌的认知度,消除不信任感,最终实现提升品牌价值和在其他领域深度扩展的目标。

   三是要加强品牌的推广与传播。品牌推广与传播是品牌策略中紧密相连的重要步骤。要进一步扩大“质量月”活动的品牌效应,需要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宣传发动,要通过积极组织、深入动员,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形成人人参与“质量月”、人人为“质量月”做贡献的良好氛围。注重整体推进,要着力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民众的集体力量,发挥全社会的整体资源优势,面向不同的对象和领域,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多的产业、行业、企业中推广开展“质量月”活动,逐步形成活动的规模效应。注重借势借力,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平台,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进一步扩大“质量月”活动社会影响面,共同打造一个“优质、公正、高效”的“质量月”活动品牌形象。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7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