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2年质检工作要点总体要求

2012-01-18 16:09:41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今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考虑是,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坚持“十二字方针”不动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贴近质检实际。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质量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目标,坚持“人民质检、执法为民”宗旨,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抓质量要提升三个新水平

    抓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主要职责,也是质检工作的主攻方向。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严格质量监管,狠抓质量水平的提升。

   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三鹿奶粉事件后,全系统呼吁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去年“四抓”基本上是宏观层面的,今年还要坚持,把事关质量发展的几件大事、几个基本举措抓好。一要大力宣贯《质量发展纲要》。国务院领导已批示要研究《质量发展纲要》。纲要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后,总局将制定实施意见,各地也要具体抓好细化落实。我们要以宣贯纲要为抓手,用建设质量强国凝聚人心、扩大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质量,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市场等手段抓质量。要以宣贯纲要为契机,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将质量兴省(市)活动引向深入,为建设质量强国奠定基础。要把宣贯纲要与实施《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全面动员、整体推进质检工作。二要强化质量统计分析。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试点工作,创新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工作,完善全国范围的统计调查工作,争取早日把质量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坚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加强市县质监机构和检验检疫分支机构的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开展国内重点产品、进出口重点商品专题分析和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分析,定期向各级政府报告,向有关部门、行业、企业通报,向社会发布。三要健全质量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各地政府质量奖励工作的指导,表彰奖励质量管理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制定并发布品牌价值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和知名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监察部等有关部门合作,争取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或绩效考核,利用质量统计分析结果实施考核。研究建立质量问题约谈制度,促进各方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四要加强质量诚信建设。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世界标准日、计量日、认可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质量活动,推进质量素质教育和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营造质量第一、安全至上、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氛围。整合质量信用信息包括进出口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重点推进食品、建材、农资以及中小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拓展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的应用领域,加快推进质检、商务、金融、工商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的作用,共同推进质量诚信建设。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质量首先是生产出来的,抓质量必须从企业抓起。一要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在重点行业试行企业关键岗位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二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参与标准制修订,落实认证的社会责任,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攻关活动,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关键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完善质量档案,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三要发挥质量管理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选树一批质量管理典型和外贸优秀企业,建立卓越绩效孵化基地,推广优势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促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输出。在重大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企业联盟标准化试点,引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升级和品牌创建。

   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一要狠抓产品质量提升。从全国范围讲,要重点围绕食品、儿童用品、质量问题较大的工业产品、农用物资,以及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市场采购出口和输非商品,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各地要围绕本地区支柱产业、主打产品、出口强项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升质量水平。要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开展区域性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推动区域质量协调发展。二要狠抓工程质量提升。推动地方政府将工程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配合有关部门提升工程质量。要切实加强各类原材料质量监管,完善设备监理工作,切实提高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设备质量。三要狠抓服务质量提升。加快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协调旅游、民航等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试点,开展提升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专项活动,提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检专业质量服务水平。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要注重用数据和事实体现成效,重点关注产品质量跟踪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质量损失率、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服务业顾客满意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以及国家标准覆盖率,国家主要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和量传体系覆盖率,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等一系列指标。

    保安全要加大三个新力度

    质量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保安全始终是我们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彻底改变质量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真正感到质量安全少忧无忧,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须臾不放松保安全工作,切实加大保安全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全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自觉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全面加强产品风险、工作风险和队伍风险的管理,下大力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加强质量风险发生、传播、控制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质量安全风险源,抓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4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高风险产品、重要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化妆品、农用物资、特种设备、纤维棉花、进出口法检目录外商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口岸传染病防控体系、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加快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要把风险监测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体现到各项业务之中。要扩大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组织开展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协作网建设。加快风险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实现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领域之间风险信息共通、共享、共用。要加大质量风险和疫病疫情的预警通报发布力度,指导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增强风险处置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全系统要认真总结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经验,狠抓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整治。首先要整治重点产品。下决心整治那些质量问题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和进出口商品。要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开展全国性综合治理。要加强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再下降9%。二要整治重点企业。对监督抽查、执法检查、口岸查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依法责令企业整改,督促企业落实三包、召回等规定,问题严重的要停产整顿。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备案条件、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注销许可证。借鉴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查的经验,再选择1至2个高风险食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条件,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狠抓企业质量安全自控体系建设,指导帮扶企业排查质量安全隐患。三要整治重点环节。督促企业严把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出厂检验、出口企业注册备案、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等制度,确保问题产品可追溯。动态调整生产许可管理目录和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强化发证后监管、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和疫病疫情检疫。四要整治重点区域。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生产集聚区,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整治,坚持“打、治、建”相结合,打击严重质量违法行为,治理一般质量问题,规范区域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全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专门要求,全面加强质量监管,着力探索监管规律,掌握科学监管方法,不断提高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要突出监管重点。研究制定重点监督的国内工业产品目录,对涉及安全的158个重点产品实施严格的国家监督抽查,对61类重点工业产品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审查和证后监督。加强对合格率较低产品的跟踪抽查,加大对节能减排产品、家电下乡中标产品、日用消费品、妇女儿童用品、防伪材料、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督和后处理力度,积极推进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措施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非法检进出口商品抽检力度,加强进出口机动车、危险化学品、消费品、进口废物原料,以及出口欧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商品的检验把关。加强汽车、家电、玩具等产品召回管理工作。逐步扩大进口食品注册管理范围,严格进口食品出口商、代理商、收货人备案,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管理制度,强化出口食品农产品全过程监控。二要推进分类监管。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进口产品、国内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办法,制定企业分类评定标准、操作办法和工作程序,推进实施差异化监管模式,力争用2到3年时间将所有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推进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建设,增加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三要严打质量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继续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食品、有机产品、农资、建材、汽配、化妆品等,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假冒农资、假劣建材、黑心棉。探索建立质检领域“双打”长效机制,全面实施明察暗访、挂牌督办和稽查建议书等制度。要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打击,严查彻办质量违法案件,严厉查处制假违法分子、不负责任的企业和监管人员。四要加强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在严格质量监管的同时,广泛开展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质量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和打假工作,形成打假治劣的整体合力。

    促发展要有三项新作为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预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主动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为实现稳中求进的总目标作贡献。

   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多措并举,综合用力,推动经济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促进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一要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加快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标准化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深化和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推动农业朝着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优良动植物品种引进和资源型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业优化升级。二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共性关键技术领域推动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计量基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三网融合、下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健康发展。三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准入许可,淘汰落后产能,扶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实体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加强技术革新,促进产品升级,改善品种质量,推动品牌创建,提升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四要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推动服务认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五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去年新制定的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意见,以及新颁布的兴边富民行动、成渝经济区、河北省沿海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发展规划,制定落实质检政策服务措施。加快制定口岸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标准,加强对福建平潭、云南瑞丽、广东南海、广西东兴、辽宁长兴岛等开放区域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支持和管理。积极贯彻援藏援疆工作部署,组织落实好与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质检部门合作协议。各地两局要加大总局与地方政府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落实力度,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六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标准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

   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质检部门推进节能减排具有不可替代的执法优势、技术优势和质量基础优势,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是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总局共承担了19项工作。牵头的5项工作是质检系统节能减排的硬任务,必须拿出硬措施,实行硬考核,最后交硬账,奖优罚劣,一一兑现。配合的14项工作,要全力以赴,尽我所能,发挥应有作用。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情况,既接受社会监督,也让老百姓明白质检部门在推进节能减排中有哪些职能、发挥了哪些作用。二是凡能作贡献的必须主动作为。要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推动节能产品、环保产品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研发低碳认证技术,加快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引导和推动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服务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加强用能产品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和节能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查处违规行为。三是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中必须作好表率。总局是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机关节能减排中作表率。要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关节能条例》的要求,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全面做好系统内部建筑节能、行政后勤节能、车辆节能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等工作。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节能考核奖惩机制,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干部职工,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环节。

   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以促进外经贸发展为己任,着力推动外贸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一要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质取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指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抓紧扶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产品出口,稳定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市场。制定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措施,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医疗器械、生物材料进口,促进煤炭、矿产品、农产品、木材、粮食等能源原材料和战略性资源类产品进口,控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二要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规则意识,建立倒逼机制,加强对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研究,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大评议、交涉和应对力度。根据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主要贸易伙伴和对我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配合高访和国家间高层战略对话。加强质检双边、多边合作,推动解决与美、欧、日、俄、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双方关切问题。充分发挥ISO、IEC常任理事国作用,提高质检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好“中俄旅游年”质检保障工作。深化与港澳台的质检合作,支持广东、深圳、珠海、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加强自由贸易区政策研究,推动TBT/SPS成为自贸协定制度性设计,积极参与重要地区自贸区谈判,用好原产地优惠政策。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深入参与金伯利进程相关工作。三要积极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推动检验监管重点从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完善直通放行、绿色通道、分类管理等服务措施,提高通关效率,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提高等多重困难和压力。

    强质检要树三个新形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担子越来越重,群众的期望越来越高,质检能力亟待加强,质检形象亟待提升。强质检既是功在长远的奋斗目标,更是立足当前的紧迫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是我们强质检的实践路径;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近的人民质检形象,是我们强质检的目标定位。

   深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质检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人民赋予了我们手中的权力,我们必须心存敬畏,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以刚正廉明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一要加快立法。科学制定2012年立法计划,推动计量法、标准化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特种设备安全法、设备监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质检法律法规体系。今年要重点推进汽车三包、汽车召回条例、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食品安全法配套规章、食品和家用电器召回管理规定的制修订工作,依法保障群众利益。二要从严执法。增强执法的主动性、前瞻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挂牌督办机制,及时查处媒体报道、群众举报的违法案件,该立案的要坚决立案、该查处的要坚决查处,不徇私情,敢于碰硬,要加大典型案件曝光力度。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要坚决地打、狠狠地打、公开地打,打出气势、打出威风、打出成效,让群众拍手称快,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事抹平。三要主动公开。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公开,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原则上都要公开征询群众意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公开,根据国务院第六轮清理结果,及时公布行政许可项目,落实“八公开”要求,畅通查询、咨询和投诉渠道,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认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工作。四要强化监督。强化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确保程序合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顿,坚决做到依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反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执法腐败。要严格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严格执行“十不准”。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深入开展纠风工作,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徇私枉法、失职渎职行为。

   深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质检科技是我们的履职之基,也是我们的鲜明特征。要切实提高质检科技水平,让社会各界更加认可我们的机构,相信我们的数据,体现质检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要建设权威的技术机构。尽快完善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围绕节能减排、高新技术、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等方面规划建设国家级技术机构。开展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的动态管理,切实推进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加大对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分级管理体制下技术机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重组和技术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建立检测联盟体系和检测网络体系,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认证认可合格评定研究机构建设。二要培养权威的专家人才。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把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相结合,广纳质检科技英才。建立实施一线机构技术带头人制度,加快培养质检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重点培养一批业内权威专家,分门别类地建立健全专家人才库,积极运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媒体推介等形式,确立他们的权威地位,树立他们的权威形象,发挥他们的权威作用。三要推出权威的科研成果。抓好“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落实,密切跟踪和参与国家相关规划的编制,争取将更多的科研任务纳入国家规划。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监督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围绕重大疑难问题、一线执法、风险监测开展科研攻关,研究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用新技术和检测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四要出具权威的检测数据。狠抓检验检测质量提升,强化资质认定实验室监管,严肃整顿弄虚作假、违反程序、降低质量、胁迫收费等违纪违规行为。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承检机构工作质量检查和考核评估,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提高检验检测质量,确保数据科学准确。五要形成权威的信息化系统。重点围绕质检核心业务、数据中心集中、风险监测、应急处置、基层执法和公共服务,开发信息化应用系统,整合资源,提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今年要进一步抓好12365系统的共建共用、互联互通,完成金质工程(一期)验收。

   深入推进和谐质检建设,树立可亲可近的人民质检形象。全系统要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和谐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练好内功,树好形象。特别要牢固树立“人民质检、执法为民”的理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一要加强质检文化建设。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切实把质检文化建设摆上重要日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努力建设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质检干部队伍。要加强质检文化研究,包括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研究,加强质检文化人才培养,推动质检文化单位改革,鼓励文化创作、著书立说、研讨讲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增强质检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二要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基层单位是质检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最苦,基层最难,基层必须不断加强。要多方争取政策支持,重点面向县级质监局和检验检疫分支局、办事处,努力解决基层面临的编制、经费、基建、装备以及人员素质等突出问题。要特别注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局解决办公用房和基本检测设备。要集中全系统力量,大力推进基层能力建设达标工作,下决心整体提升基层能力水平。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拓宽和畅通选人用人渠道,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增强考核的导向作用。推行脱产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按照中央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做好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四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认真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全面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质检机关党建理论研究。继续组织“质检大讲堂”等活动,精心打造“党旗下的质检人”党建品牌。深入开展“人民质检、为民服务,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做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工作,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推进“下基层、访民情、强质检”活动,擦亮质检服务窗口,扩大为民服务成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和办案力度,严格行政问责,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做好巡视、专项检查和治理工作。五要加强财务管理和督察内审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增强财务预决算的科学性、透明度,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下大力气提高预算执行进度。对食品检测能力专项经费、重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和纠正挪用专款等违纪违规行为,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进一步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拓宽审计范围,深入开展“一审双查”,切实加强财务监督。六要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绩效管理试点。要注重调查研究,搞好上传下达,做好综合协调,减少文山会海,加强应急值守,大力提高机关办公质量。七要加强质检形象建设。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规律,完善日常新闻发布制度,用好新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严密监测网络舆情,主动倾听公众呼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涤浊扬清,解疑释惑。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机制。主动策划组织形象传播活动,彰显公共精神和公益理念,全面、立体、真实地反映质检职能和工作成效,展现质检部门的不可分割性、不可替代性。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