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劝君慎对“打折风”

2011-08-18 09:31:31 中国质量新闻网

   打折是商家永远玩不腻的游戏——曾听一位服装老板半开玩笑地说,商场里最动人的“女高音”,就是“打折”的叫喊声,连许多消费者也称这种声音是“世上最美的声音”。

   打折作为促销手段,商场的“积极性”很高。眼下商业竞争环境非常激烈,你如果不打折、不促销,就带不来人气,因而部分商场就巧妙利用各种节假日、店庆日等特殊日期搞促销打折活动,期望借此吸引消费者。然而,作为参与者,众多供货商并不喜欢参与这种游戏。据知情人士讲,“打折”、“送券”是商场吸引顾客、聚拢人气的手段,并非所有品牌商品和厂家都愿意打折,他们常常是被迫应对。面临一年一度的节日促销大战,某代理商无奈表示,为了响应商场的“盛情相邀”,厂家和代理商不得不“耍”出各种手段,既不能“得罪”商场,又不能让自己吃亏。于是“先提价再打折”成为家常便饭,这岂不是“朝三暮四”典故的重演?除此之外,还有些厂家把过季货品或尺码不全的货品拿来打折或赠送。更有甚者,有人将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掺入其中,趁乱牟取不义之财。那么,面对鱼龙混杂、五彩缤纷的打折风,消费者怎么看?商家瞒天过海,但瞒不过聪明的消费者,广州的张小姐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前段时间她在一家商场看中一件180元的套裙,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过了几天,她想着近期换季商品会打很大的折扣,再一次去那家商场逛逛,发现自己买的那件衣服在打5折。她很好奇,便去看了5折之后的价格,一看之后傻眼了,标牌上面标着的价格是358元,5折下来的价格只比自己买的少一元钱。

   据了解,目前部分商家很喜欢挖“折扣陷阱”。一是提高原价打折销售,消费者实际上并未得到多少实惠;二是返券促使多次消费,部分商家对折扣兑现设置苛刻条件,迫使消费者为得到折扣不得不追加消费;三是难保质量,商家可能将卖不掉的滞销货巧立名目推销给消费者,甚至以次充好,但又推出特价商品不能退换和保修的“霸王条款”;四是限时特价忽悠消费者。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来这话一点不假,在锣鼓喧天的商业宣传攻势面前,被冲昏了头的消费者以为自己在各种促销活动中,通过加倍的算计和小心能获得实惠,可没曾想这实惠早已被“注了水”。因而专家提醒:针对时下愈演愈烈的打折和返券,我们应理智理智再理智,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比较,谨防掉进商场设置的购物陷阱。

   消协人士明确表示,“虚假打折”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如果价格存在欺诈行为,商家必须对消费者“退一赔一”,此外,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处罚。业内人士也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参加特卖会等促销活动,提倡理性消费,对于价格质疑可以向价格部门咨询和举报,在特卖会购物时,应当留意主办方的名称,购买之后有无正规发票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即便是真打折,也要讲规矩。

   在汹涌澎湃的打折声浪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顾客的知情权。有的商家惯会玩弄这种把戏——先把价格抬得高高的,然后装成一副委屈样儿,把价格落在预期位置上,使得众顾客愿者上钩。很明显,这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价格游戏,已经具备了欺诈的性质。这类假打折的伎俩,势必使得相关商家的信誉大大打折,最终遭到消费者的唾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