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质量强国战略

2011-03-18 15:41:53 中国质量新闻网

尽快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质量强国战略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今后5年年均增长7%的发展目标。

   质量工作被赋予基础使命。早在两会召开前,陕西团代表李大开、河北团代表王凤英就在人民网高调建议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设立“国家质量奖”。两会召开后,“质量话题”更是持续升温,来自上海、广东、四川、山东、陕西、江苏、云南等省、市的几十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将“质量强国”确定为国家战略的建议,再次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一时间,会上会下,场内场外,有关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讨论不断升温。

    刻不容缓的必经之路

   “中国只能说是经济强国,但还算不上质量强国。”包括全国人大代表缪昌文在内的很多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常年处于“世界工厂”下游、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很多产品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的环节在中国完成,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2005年—2009年全国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则显示,我国50%左右的地区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一直在70.00—80.00之间徘徊。

   上世纪80年代曾留学丹麦的缪昌文代表说,那个时候,他到欧洲的许多商店里购物,如果服务员听说你要“便宜货”,就给你推荐中国产品。因为在大多数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产”就是“低廉货”,甚至就像我们常说的“地摊货”。如今,他经常到国外访问或讲学,令他痛心的是,“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改观”。这也是他联名20位代表提交设立“国家质量奖”议案的初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质量振兴和发展措施,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为何出口产品形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许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一是由于中国的产量基数大,又以消费品居多,要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比较困难;二是中国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优势使得其他国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技术壁垒增多,“很容易让人抓住一点纰漏,借机炒作”。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曾在美国、韩国、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的全国人大代表徐济超,如今已是河南省副省长且分管质量工作。在他看来,过去的质量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专项整治,但这种方法只能保证短时效果,而“质量强国”战略是基于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国际视野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仅刻不容缓,而且要大造声势,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由于来自企业一线,对中国目前的企业质量现状比较熟悉的全国政协委员、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宗立成对目前我国质量整体水平的概括为: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大、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制约质量创新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等,都急切需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在历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成为国家强大的必由之路。据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介绍,上世纪50~80年代,德国通过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日本通过实施“质量救国”战略,美国通过出台《质量振兴法案》和设立“国家质量奖”等措施,在质量领域各领风骚,推出了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

   “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外看,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来抓。”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许金和,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大开都一致认为,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技术支撑,使我国在质量、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世界质量强国之列。

    选好着眼点和落脚点

   “可以说,经过30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许多代表、委员肯定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可行性。

   同时,在“质量强国”战略实现的路径上,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也是各出高招,提出了一项项可行性很强的建议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等一些委员及人大代表通过专项建议等形式,将“质量强国”的内涵做了更具体、详细地阐述:涌现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标准化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每万人中质量工程师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企业质量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大幅提升。

   “我以为,在未来的质量发展纲要中,要把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固定下来,并在方针和政策、体制和机制、监督和管理、技术和教育、法制和标准、文化和环境等宏观战略层面上认真设计谋划其内容。”葛志荣委员建议国家抓紧颁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以推动质量发展从兴到优、经济发展从快到好、国家发展从大到强。

   “质量强国”战略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使我国跻身于世界质量强国之列。“因此,要举全国之力,尽‘强国’之事。”仇小乐、李静等代表都提出可以“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此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发布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推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由注重‘量’转变为注重‘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许金和代表还联合其他多位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尽快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建议》。

   实现“质量强国”的目标,激励机制最重要。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建议设立“国家质量奖”,以此激励我国企业积极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追求卓越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对此持相同观点。邵志清认为,十七大已提出“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与此同时,包括上海在内的22个省、直辖市先后设立了地方政府质量奖。在这种形势下,一个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质量奖理应“呼之欲出”,成为各行各业的“标杆”。在具体细节上,他建议“国家质量奖”可以分别设立集体奖和个人奖,周期可考虑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

   对于“国家质量奖”具体方案,缪昌文等代表们建议,可由国务院人社部、财政部及国务院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对发达国家实施质量奖励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当前情况,研究提出。奖项规格以国务院名义颁发,颁奖周期为一年一次,类别可设置组织奖和个人奖,分别奖励在质量提升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专家或学者,以及在质量控制方面工作突出的基层或企业一线岗位人员,以此推行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弘扬质量先进个人。他同时还建议将“国家质量奖”设为荣誉奖,不颁发奖金,只颁发证书和奖牌。

    两会“质量强国”之声

    全国人大代表罗勤宏——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树立“质量兴国”的全民意识刻不容缓。国家应把“质量兴国”、“质量强国”提得更响亮一些,上升到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仇小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李静——

    制定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时间特别紧迫,建议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提出“质量强国”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刘汉元——

   《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实施15年,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谭文华——

   中国靠牺牲自己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供给全世界,如今却面临着回头整治环境质量的艰巨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郭汝斌——

   中国在努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质量效益型道路。而走上这条康庄大道,就必须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黄藤——

   用战略的眼光做中国人自己的质量事业。我特别赞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戴玉忠——

   只有质量提高了,老百姓消费信心才能上去;老百姓信心增强了,才能真正拉动内需;内需拉动了,才能扩大生产;生产量增加了,才能扩大就业量,才能提高GDP,社会才能和谐,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计划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黄小祥——

   质量工作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十分重要。“质量强国”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邱亚夫——

   政府对违法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干得好的,一定要给予奖励。提高中国目前整体质量水平,真的太需要鼓励了!由衷地希望国家质量奖制度能早日出台。

    全国人大代表张利钿——

    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就应该走标准强国、质量强国、信用强国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于文——

   如今,中国品牌做到这个时候,应该有一些像样的东西,应该有一种战略的眼光,应该到了为自己的民族品牌储存一些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了。而“质量强国”战略也到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机了。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