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对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思考

2010-07-18 15:28:4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国度里,全面有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任重而道远,而这一切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

   众所皆知,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流入国际市场,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利用标准化原理,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制订成农业标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贯彻实施,最终实现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受传统观念、宣传方式等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因此步履维艰。因此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问  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在尝试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市场导向和政府的监督下,农业产业化中标准化得以大面积推广,在一些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尚处于简单了解的阶段。意识上的落后导致了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正确的科学指导,进而大大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效益。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户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尽管传统的生产方式中不乏优秀的生产经验,但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农户如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选种,凭借以往的经验作物虽然在产量上可能得以丰收,但是由于品质未达到市场统一的要求,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许多农业生产方式早成传统,一些农户却始终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必然具有广泛地适用性;而农业产业化中的标准化还只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传统生产方式”经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了标准化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足够的认识。

    2.宣传不充分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至上而下推广的经济活动,对基层农业生产而言,其主要通过强而有效的宣传才能深入人心。可是,在农村地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手段常常只停留在“下个文件,发个问卷”的层面上。所谓的农户培训、考核也常常只是“走过场”。这样的宣传方式不能不说过于单一、空洞,自然也就取得不了实质的进展。此外,对一些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而言,尽管他们的生产行为已根据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逐渐“标准化”(例如在作物选种、灌溉上都严格按照合同上的标准实施),但是农户并没有真正了解标准化的长远利益,仅仅把它当成了合同上的一个条款,这就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还是可能出现违背标准化的现象,造成损失。

    3.监督不到位

   农业标准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过程中少不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市场的监督,而正确有效的监督可以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遗憾的是目前前者的监督力度不强,后者的监督力度很弱。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本身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地区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对市场而言,尤其是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而言,很多时候仅仅是在农产品最后收购的时候,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行淘汰,而缺乏在此之前对农作物种植、生长过程中的监督。监督的不到位使得农户对农业标准化难以产生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意识上的淡薄。

    建  议

   基于目前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从丰富宣传、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标准化的意识。

    1.丰富宣传方式

   农业标准化对很多农户而言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加上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很大,因此,宣传就成了提高标准化意识的关键工作。鉴于以往的宣传形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上,应避免单纯的概念推广,更应注重对标准化机理和标准化收益的宣传。达到这一点不仅要求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更要求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指改变以往纸质媒介宣传,而是结合媒体、讲座等丰富宣传,使农户首先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内容产生兴趣,至少不怀有抵触心理。让农户看到在标准化下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异同,特别是不同在哪里。与农户之间的互动是指改变以往农户“被宣传”的角色,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资讯、沟通,使农户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并了解到自己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可能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所具有的潜在利益。此外,还应考虑农户文化程度偏低这一现状,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宣传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便于农户理解。如此一来,农户就能在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下真正地参与进来,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农业标准化方式,进行主动探求,进而有效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2. 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的目的在于时刻提醒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反复强化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意识,这一点在众多农业标准化刚刚开始推广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农户自觉参与,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市场的全面监督。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但是政策法规的顺利履行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度。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对所辖区域内农业标准化的开展进行全面监督,其中不仅包括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监督,还要对参与农业标准化的企业及市场进行监督。例如:大棚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蔬菜大棚选材上的标准化,但为了避免不合格的材料流入市场、进入农田,政府就应该对这类市场加强监督。对于市场而言,尤其直接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应该改变以往只是在最终收购时判定农产品是否达标的工作方式,而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就与农户建立联系,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并监督农户在生产中采用标准化的方式。从长远讲,市场和企业的监督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利于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树立。

    3.确保标准化效益

   对农户而言,只有农业标准化带来真正经济上的效应,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农业标准化。在对一些农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往往认为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不仅投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也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农户无法真正体验到农业标准化带来的好处,自然也就无法树立标准化的意识了。因此,必须确保标准化生产下农产品的市场优势,除农户自身以外,还包括“市场对标准化农产品优先选择”和“政府对标准化农业生产补贴奖励”两个方面。前者要求积极引导市场中购买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农产品的时候,优先考虑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后者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农户进行奖励,其中既可以是物质上的直接奖励,也可是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牵线搭桥。总而言之,作为农户,在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作为政府应该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行适当补贴和奖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作为市场,应该积极倡导一种消费趋势,即优先购买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只有这三管齐下,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才有机会真正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入,进而使农户从根本上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优势,形成标准化的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