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春联里的年味儿

2021-02-10 11:08:26 中国质量报

□ 曲树丰

春联,是中国老百姓过年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过年在门上贴春联的传统习俗,自宋朝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盛久不息。形式不一的春联,体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寄托,短短数语,即勾画出新一年的风调雨顺物阜民丰。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记载在敦煌莫高窟经卷上的文字,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春联,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所描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说明自宋朝起,春联文化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开来。

记得小时候过年时,没有现在印刷好的春联,都是买好大红纸去找屯里识字的先生写。临近年底,大人们便开始吆喝家里的小姑娘和半大小子们,给个块八毛钱,去供销社买大红纸。大红纸买回来,还要根据自家门的大小,用线绳裁好尺寸。一切准备妥当,只待屯里的先生一声召唤,过年的春联便有了着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的文化人不多,能置办起笔墨的人家更少。写春联的先生,大多数都是村里的会计或学校的老师。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八,先生们便忙活开了。满屯子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各自夹着裁好的红纸,请先生写下一家人对于新年的美好期待。

那时写春联完全是义务活,最多村里给多开点工分,一天下来确实给先生忙得够呛。一张长条书桌、一个砚台、几根毛笔、几瓶墨汁、一本春联书,先生便开始挥毫泼墨,书写乡亲们的美好愿景。除了春联,家家还要写一些粘贴在猪圈鸡架仓房水井等附属设施的小对联,这个都是统一的词,比如抬头见喜、肥猪满圈、金鸡满架、井泉大吉等等,家家如此,别无他语。

贴对联也是个仔细活。年三十儿一大早,放过鞭炮后大家就开始忙活了。母亲盛几碗粗白面,打上一小盆浆糊,一家人便开始了分工明确的贴春联活动。母亲在室内负责刷浆糊,一把小刷帚把写好的春联背面,厚厚刷上一层,生怕粘得不牢靠。我和妹妹负责往门外送春联,外面风大时,摇曳的春联很可能会粘到身上,把大衣襟弄得满是面糊,好在午饭过后都会换上新衣服,脏了也不在意。父亲是相对最辛苦的,过年时外面的气温较低,还要看好上联下联贴的顺序,里外贴完没有半个小时下不来,经常是手和耳朵冻得通红。

贴完春联后,再往院里一瞧,年味儿立马就浓厚起来。院子里红彤彤的一片,大红的春联和福字,五彩的窗花挂件,那叫一个喜庆。小屯里五彩斑斓的景致,在一片洁白的映衬下,仿若盛开的花园,春天的脚步在收音机里播放的秧歌曲中,翩然而至。

时过境迁,记忆中写春联的往事,已逐渐模糊,写春联的传统活动也渐渐开始消失,但贴春联的文化习俗却一直保持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春联印制得也越来越精美。春联的用词也与时俱进,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近几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全国各地在春节前夕,也会组织当地的书法家到社区为群众义务写春联。大多数人已经把手写春联当成了艺术品,珍藏起来的不仅是传统的中国春联文化,更是那已经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肖家营花卉市场 ...

  •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盒马生鲜玲 ...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市场监管局在全县 ...

  • 河南省禹州市市场监管局对集贸市场、 ...

  • 福建省龙海市市场监管局在辖区内开展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