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不忘挨饿

2020-08-20 15:31:36 中国质量报

□ 王洪武

朋友家养的鹩哥竟会声声吆喝:“卖大米哟——”这不由让我想起当年“缺米挨饿”的苦难岁月。

长工出身的父母,“老底子”粮食就不宽裕,“统购统销”时,村干部又动员其卖了“过头粮”。这一来糟了,次年开春,家里粮食不够吃,只好顿顿煮稀粥,还常常伴有南瓜叶、榆树叶、苦苦菜等一类连猪也不爱吃的东西。为了逼母亲煮顿米饭,正在上学的我和哥哥暗暗商量,拼命多喝粥,让大人感到煮粥并不比煮饭省粮。哪知,这天真的想法并未能改变母亲既定的“决策”。因为有几把米和野菜加一锅水毕竟能让全家人“混”过一顿,而几把米煮饭无论如何也不好“分配”。

后来进城读初中、中专,粮食格外奇缺。尽管国家照顾学生,每天也只能供应大米六七两,这对于一个肚无油水、正在长身体的“半桩子、饭缸子”来说,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学校实行的大灶伙食,人人统一“三二三”,即早晚三小碗粥,中午两小盏饭。那碗,就比酒盅大一点点,又基本没什么菜肴。白天,两节课上不下来,晚上不等自修结束,便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上街买吃的?学生既无钞票,更无粮票,唯有忍饿睡觉。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学校猪圈囤在外面以及已下食槽被猪吃剩的豆饼,经常被我们学生夜里起床偷吃了。那脏兮兮的硬疙瘩,咬在嘴里似比今天的五香牛肉干还可口。

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还是吃不饱。长年的煎熬,我和许多人一样,患上了浮肿病,人瘦得像刀背。没条件补充营养,政府发的抗浮糕(其实就是皮糠饼)便是最好的补品。一次,父亲从乡下来看望我,我见老人家浮肿得比我还厉害,便将仅剩的几块饼硬塞给了他。乡下粮食更紧张、生活更艰苦啊……

自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粮食连年大丰收。家家五谷丰登,粮店、超市各种粮豆应有尽有。回家面对饭桌上丰盛的菜肴和香喷喷的大米饭,作为过来人,我实在感慨万分,既为国家、人民一天天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高兴,也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稳步增长以及节约用粮而思索。“不忘挨饿”,应该铭刻到每个国人的心中。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国家肉制品质检中心(河南)协助企业 ...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食品 ...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开展“ ...

  •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

  • 重庆江津区乡村大地五彩斑斓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