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山村涌出“幸福泉”

2020-07-21 11:14:57 中国质量报

山村涌出“幸福泉”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力促镇平县凉水泉村实现整体脱贫纪实

□ 杨会玲 本报记者 孙中杰

伏牛山,一条横亘在河南省西南部的绵长山脉,古老的村落、绿色的资源,在此交相辉映。7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依山傍水的凉水泉村,展现在眼前的是郁郁青山的美丽生态、蒸蒸日上的各色产业,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当地的村民都清楚地知道,几年前,凉水泉村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

凉水泉村辖14个自然村,共有居民297户1172人,地域总面积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5亩(每亩约0.067公顷),人均耕地0.68亩。2016年,经过评定,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40人。在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派驻该村的5任第一书记的接力帮扶下,2018年底,已脱贫72户228人,完成了“户脱贫村出列”的脱贫攻坚任务,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回巢

曾经最大梦想是走出大山的程飞龙回来了。

程飞龙在凉水泉村人的眼里,是个“能人”。他凭借努力在省城郑州安家落户,如今已经是两家年产值几千万元的钢构、配电箱生产企业的老总。

大山的阻隔,曾让这里的发展缓慢。程飞龙儿时记忆里的凉水泉村,“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水少电……“村民们到山外走个亲戚,早上两三点钟就得起床,步行翻过几个山头,中午才能走出去。”他说。

改变悄然而至。一直关注家乡的程飞龙欣喜地发现,自从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派驻的工作队驻村后,村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路通了,电来了,整体搬迁的小别墅住上了,自来水到家了。

如今的凉水泉村,青山环抱,碧水萦绕,一道道梯田错落有致,一排排小别墅现代又静美。这个让年轻人曾经拼命想要逃离的山村,竟然已成为了许多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撞击着程飞龙的心。

“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程飞龙回来了,带着积累多年的资金,经过和驻村工作队的商议谋划,实施了荒山造林、兴建乡村小学等乡村振兴项目。2019年,他得知村里要上草菇菌种植项目,尽管国家给予补贴260万元,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程飞龙自告奋勇:“剩下的钱我出了!”

青山绿水的美丽生态、蒸蒸日上的各色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不仅程龙飞回来了,他兄弟姐妹6人,有5人都回到了家乡。

双扶

朱玉照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会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项荣誉——最美脱贫户,成了凉水泉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熟悉朱玉照的人都知道,以前,他的家穷得“掉渣”。祖孙三代6口人都挤在3间破瓦房里,每年的收入“刚刚够吃的”,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2016年12月,时任凉水泉村第一书记的王多义走访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经过多次谈心,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激发他们致富的愿望。了解到他们缺资金、缺技术,又多方协调,进行精准帮扶。现在承包村里的养羊厂,年收入达到6万元,2018年,朱玉照一家顺利脱贫。

2018年底,作为村里致富的典型,朱玉照登上了村里每周一期的“脱贫攻坚讲习所”演讲台,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着他家脱贫“翻身”的故事。

“从未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贫困的典型变成致富的典型,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很骄傲。从心里感谢帮助我的第一书记,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后还要继续用行动感党恩、报党恩。”朱玉照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物质扶贫治标,精神扶贫治本。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积极脱贫的自主能力,是保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因素。

一任又一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做强支部建设,抓好智志双扶”上下足了功夫,要从思想上拔掉凉水泉村的穷根。为此,凉水泉村率先在全镇成立脱贫攻坚讲习所,实施每周一讲,开展“四进四讲”,即“干部进所讲政策、专家进所讲技能、乡贤进所讲道德、脱贫户进所讲党恩”。

同时,该村还创新精神扶贫形式,抓好典型带动,评选出杨华玲、吴玉泽、董乔芳、程民中等多户人家为最美脱贫户,张兆玉、吴文友、吴建林、罗玉伍、唐英勤、宋梅荣等为五星级农户。通过评选先进典型,促进村风文明、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造血

王多义很忙。预约采访时,作为即将离任的第一书记,他还在外地考察蜗牛养殖项目。

“脱贫之计讲求量身定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条件以“绿”生“金”。带着母亲、妻子在凉水泉村一呆就是4年的王多义说:“扶贫不光要输血,更要造血,要留下一个个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扶贫是场接力赛。同在凉水泉村担任过第一书记的郭正权与王多义抱有同样的想法。

脱贫攻坚“产业革命”推动着贫困山乡发生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郭正权说,他当初的工作思路是以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大棚蔬菜、四季果园等产业为纽带,探索“特色产业+旅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凉水泉村注册成立了镇平县茂绿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红岭窝山地发展薄壳核桃种植20余公顷,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户均增收2000元;引资190万元的2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后,年收益约30万元。贫困户全部入股,可以流转土地、可以灵活务工,也可以自己发展,而合作社的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共享。

与全球最大的假发生产企业——瑞贝卡联姻,得益于刚刚上任的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驻凉水泉村第一书记田晓明的牵线搭桥。

6月,瑞贝卡的代加工生产车间开始招工,一下子吸引了几十名本村及周边的村民报名。经过培训上岗后,就连宋梅荣和唐朝芬两个70多岁的老人每月不出村就能靠手工卷发挣到2000多元。

凉水泉村的每一位村民都深知,村里的一切变化均来自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扶贫工作队连续多年的扶贫接力。而第一书记们也知道,自己冲锋在前,大刀阔斧开展扶贫工作,得益于背后那个坚强有力的“后援团”——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王多义告诉记者,河南省局领导每月都要深入到派驻村调研指导,帮助“第一书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局里的各个党支部都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各党支部均建立了结对帮扶工作台账,累计投入了大量帮扶资金,并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做到人员有更替、帮扶不中断,既有“输血”,也有“造血”,使帮扶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如今,除了假发加工、光伏发电,村里还有保洁用具加工、肉牛养殖场、花椒、光皮梾木种植、10万只自动化蛋鸡生产项目、草菇菌种植项目、200公顷国储林项目等9个大小产业,“就地取材,各具特色”。实现了全年龄段、全员就业,每月人均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集体收入目前每年增加约30万元,不仅为该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为村庄中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村里只剩3户10人因身体残疾和年老体弱没有脱贫,国家将会按照相关兜底政策进行补贴,在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助其实现脱贫。”王多义对倾注了他满腔心血的扶贫工作岗位依依不舍,他说:“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和下一任第一书记一起,把凉水泉村的发展思路理清楚,使凉水泉村的发展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沉睡的大山被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执著彻底唤醒,多年光秃秃的石头山和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如今,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凉水泉村的人们充满信心,每个人的心里都涌动着一股温暖的“幸福泉”。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天德利麻辣牛油火锅底料200克

  • 康巴人家姜油126毫升

  •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辆 ...

  • 全国市场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对化妆品经营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