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无糖”背后有隐情

2020-07-13 14:10:5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导致许多曾经的美味失宠,甚至被贴上“有害健康”的标签。比如糖。现在几乎没有什么饮料产品愿意标榜甜的口感,更多的则是淡化味觉享受,而以“零糖”“无糖”作为卖点。多年前就推出无糖饮料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饮料品牌,早已引导了一波潮流,最近又有元气森林、无印良品等品牌新晋,而健力宝更是对已经销售36年的产品配方首次进行大调整,上市“健力宝纤维+运动饮料”,主打“零糖零脂”概念。

饮料厂商打“无糖”牌,自然是为迎合消费者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但这种“迎合”裹挟太多利益诉求,容易把市场带偏。目前比较集中的问题是,混淆“糖”及“无糖”的概念,误导消费。有的厂商在产品上标注“不添加蔗糖”,给人“无糖”的错觉,实则产品添加了赤糖醇等糖替代品;有的号称天然无添加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确实没有添加任何糖,但产品原料本身却富含糖分,比如常被用作食品原料的山楂,其含糖量一般可达5%左右。

显然,有糖无糖,不能仅靠厂商自己说、自己标。事实上,关于食品中糖的问题,我国相关标准法规早有一些规定。比如《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就对糖分含量作出明确规定。“低糖”的标准是每100克(毫升)不超过5克(毫升)。如果要叫“无糖”或“不含糖”,则要少于0.5克(毫升)。而要称“减糖”,那糖的含量就要比基准食品减少25%以上。

在搞清数量指标的同时,还要弄清什么是“糖”。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由此可见,糖是一个有着很宽泛外延的概念。事实上,由国家标准委、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于作为添加剂的“糖”的使用也有很详细的规定。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何种添加剂,添加的量限定于多少,都有规定。但是大多数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都只是笼统写明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糖等名称,并没有详细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市面上所见无糖食品饮料,所谓的“无糖”,多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这个“无”字,消费者不能太当真。如果想借喝无糖饮料减肥,恐怕会失望。美国犹他大学一位营养学专家认为,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而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央视曾在一期有关健康的节目中引用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长期饮用无糖碳酸饮料可能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腹部肥胖有关。这项长达9年的研究发现,人们饮用无糖碳酸饮料越多,腰部越容易肥胖。研究还发现,长期饮用无糖碳酸饮料还会增加患新陈代谢综合症及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消费者是善变的,靠营销手段只能是权宜之计。当消费者发现“无糖”背后的真相,意识到“无糖”饮料非但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并且适得其反时,市场会怎样?有学者提醒,方便面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曾经风光无限的方便面,在全民倡导“少油少盐”的健康理念下,被称为“垃圾食品”,不再受欢迎。

英国广告人彼得·梅尔曾说:“理智让你把酒吐出来的时候,味蕾常常恳求你把那口酒咽下去。”他告诉人们,味蕾和胃液原来是潜伏在不同地点的同伙。所以,如果你相信,要想远离肥胖,保持健康,就应该均衡饮食,不要盲目依赖无糖和低糖食品,那么你最好先做好味蕾和胃液的工作。在这方面,只有一条真理: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宏进农副产品批 ...

  • 江西省南丰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高 ...

  • “石墨烯产业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工匠精 ...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蔺草种植基地进入 ...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上半年共计生产整车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