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治理谣言要抓住关键

2020-07-09 11:16:50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又到了西瓜上市季节。不过,令吃瓜群众烦恼的是,与西瓜一同上市的,还有各种有关西瓜的谣言,信与不信,都会影响心情。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市面上不少西瓜是用药物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凹下去的”。其实,这是条老谣言,专家已多次辟谣——以目前的西瓜栽培技术而言,从选种到成长过程再到西瓜成熟,基本上都不会人为干预,因为自然长成的西瓜可以保持甜度,而催熟的西瓜常常会变酸。在如今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品相口感都不好,这样做显然得不偿失。

至于从瓜蒂形状判断是否用药,也没有科学依据。西瓜长成什么样的外形,多取决于品种。有的品种可能瓜蒂有突起,有的品种则没有这种特征形态。当然,并不排除个别西瓜出现畸形,给人不安全的观感,但这只是“观感”而已,事实上外形特立独行,并不改变其内在品质及口感。专家表示,即使西瓜使用乙烯利这种催熟剂(其作用是抑制内源生长素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形态发生改变的报道。

催熟之外,还有“无籽西瓜含有大量激素,是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的”“西瓜爆裂是因为打了膨大剂”“西瓜好吃是靠打针,西瓜中黄白色粗纤维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等说法,都是一传再传的谣言。只要上网搜一搜,就可以搞清这些谣言的来龙去脉。

但问题是,“上网搜一搜”这么简单的事,许多人并不去做。而更有问题的是,有些人即使知道了辟谣信息,也不愿意相信——他们倒是对谣言常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做出行为选择。这种心态其实并不难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谣言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基于食品入口的属性,对于民众而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关注度之下,人会启动趋利避害的选择机制。如果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足够多也足够清晰,可以得出有利的结果,人当然会做出积极的行动;而如果信息不充分且杂乱,人无法凭已有知识明晰事件真相,那么以感性做出的第一选择就是避。而前文讲到“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非理性心态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中从不缺市场,就是因为这是人的选择本能,尤其当相信谣言的成本比不信的(可能)后果小得多的时候,人总是倾向于选择前者。

知名研究机构尼尔森网联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知识认知、行为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93.83%,但他们对食品安全科学信息的了解却只有47.73%。强烈的信息需求和缺失的科学认知之间形成矛盾,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信其有”。而这一点很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所利用,他们抓住民众容易“轻信”的弱点,随便弄些材料就可以轻松炮制一条谣言。

凡遇食品安全事,在谣言形成之前说出科学、准确、权威的信息是必须的。当然,前提是首先要解决由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问题。专家指出,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非理性,闻谣而信而慌,是有一定现实原因的:一是食品安全环境确乎并不完善,公众缺乏安全感;二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对处置常不令人满意,这种情况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因此,不管是食品安全专家还是相关监管部门,均要汲取以往教训,遇事一定要尽快站出来,从自身责任出发把事情真相说清楚,给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将谣言扼杀于萌芽。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食品快检车 驶入校园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 ...

  • 河北省永清县促进果蔬种植规模化发展 ...

  •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杨赵灯笼产业园复 ...

  • 福建省龙海市食品龙头企业——福建香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