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全力助推帮扶村强产业增后劲促增收

2020-07-08 14:18:13 中国质量报

特色产业富农家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全力助推帮扶村强产业增后劲促增收

□ 魏开疆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和培育适合帮扶村发展的特色后续产业,不断增强帮扶村和帮扶群众的“造血”“生血”功能,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发展后劲,确保贫困群众长远发展有保障、不返贫。

立足优势资源

精准培育特色产业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对口帮扶的卓尼县、夏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提前脱贫摘帽。“摘帽不摘责任”,“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一年多来,甘肃省局积极探索,着力培育和发展适合村里发展的特色产业,努力铺好群众致富路。

乌龙头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其嫩芽是药、菜两用的名贵野菜。2019年初,甘肃省局在多方考察、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卓尼县西尼沟村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决定扶持该村发展乌龙头种植。该局共提供帮扶资金10万元,目前已种植乌龙头近7公顷,成活率高,长势良好。“发展乌龙头种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中它的生态效益,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等成林后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甘肃省局驻西尼沟村工作队队长张辉林指着眼前成片的乌龙头幼株说。“乌龙头价值很高,一公斤市场价可以达到30-40元,经济效益可观,每公顷地可增收2.25万元到4.5万元。另外,种植、管护都是雇佣当地群众,可以帮助一部分群众就地就业。山下就有很多农家乐,旺季用量很大,可以实现就地销售。”据张辉林介绍,西泥沟村还是甘肃省第一个彩色村庄,相信不远的将来,漫山遍野的乌龙头会给村里增添一抹浓重的新绿。

距离西泥沟村不远的温旗村,依山傍水,村后山有大面积野生沙棘林。自2019年甘肃省局被调整帮扶温旗村以来,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实践,如何实现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双赢局面。经考察,该局决定在当地发展短平快的绿色生态土鸡,“把鸡撒到山里去”。该局筹措帮扶资金20万元,免费在山下为温旗村修建鸡舍,购买鸡种,组织帮扶干部学习科学养殖方法。“鸡散养在沙棘林中,可以捡食昆虫、嫩草、沙棘叶和沙棘果实,肉质会更加鲜美。”该局驻温旗村工作队队长张中峰介绍说。“为确保成活率,省局为我们联系购买的都是脱瘟鸡苗,适应性更强,更容易成活。我们计划先期由村里统一养殖,待形成规模后再扶持带动农户一起发展壮大。”

中蜂养殖是七车村探索发展的又一特色产业。帮扶村调整以后,甘肃省局积极推广原甘肃省质监局扶持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的成功经验,按照“集中养殖+分散养殖”的模式,筹集资金重点扶持发展中蜂养殖农民合作社两个,有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按照自愿发展原则,为具有养殖经验和养殖意愿的农户免费发放蜂箱和中蜂,提供上门技术指导,并免费检测蜂蜜,协调对外销售,中蜂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

集中资源办大事

木耳镇新生黑木耳

木耳镇是甘肃省局对口帮扶的卓尼县重点镇,共对口帮扶该镇5个村。该镇农户种植、养殖结构单一,缺乏有效增收渠道,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成了帮扶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

木耳镇能不能种植木耳?如果可以,就是一张独特的招牌和名片。经当地扶贫干部多次赴外地考察,并邀请木耳种植企业技术专家实地进行评估,当地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木耳生长。2019年,该局投入帮扶资金48万元,开始探索发展木耳种植产业,让木耳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木耳种植基地。

为集约化使用项目资金,该局经统筹规划,以木耳镇出纳村为基地,把该镇帮扶的5个村联合起来,集中资源资金进行集约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当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种植结构单一,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木耳种植技术,把5个村的帮扶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可以有效带动全镇木耳产业的规模化和链条化发展。”该局驻七车村工作队队长赵帅锋介绍说。

在发展项目之初,甘肃省局先行租用镇上村民的蔬菜大棚进行试种,先期共投放1万个木耳菌棒,目前菌棒已全部成功发芽,计划近期移植到出纳村种植基地。“我们坚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不能盲目推广,让老百姓产生损失。”赵帅锋说,“木耳种植劳动量小,村里留守的妇女和老人都能干,规模发展后,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手把手帮带,力争培养一批木耳种植技术能手,带动全镇木耳种植业发展壮大。”

扶持非公企业示范带动

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从2014年开始,夏河县就一直是原甘肃省工商局的帮扶县。机构改革后,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接过帮扶接力棒,担负起了帮扶该县王格尔塘镇3个村和达麦乡2个村的帮扶责任。在这片深耕的土地,该局积极扶持非公企业发展优势产业,示范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全域振兴的大扶贫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针对帮扶县地处高海拔和土地贫瘠的实际,该局协调甘肃远达集团公司对县域内的土壤、气候和水肥进行取样论证,试种藜麦。该局筹资为当地贫困户购买化肥、地膜和籽种播穴机,远达公司免费为农户提供籽种,全程技术服务,签订订单收购合同。据统计,该局在卓尼县种植藜麦36.7公顷,在夏河县种植藜麦16.7公顷,藜麦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经试种测算,相比种植传统农作物,种植藜麦每公顷可增收1.2万-1.5万元,为贫困高原干旱山区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新路子。

甘加藏羊是夏河县的特产,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养殖基础。甘肃省局充分挖掘这一优势,鼓励引导甘肃安多投资(集团)公司依托甘加藏羊资源打造示范村。该公司与当地牧户、合作社签订产销订单,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去年以来,已累计带动夏河县及周边地区1万多牧户、2万多贫困牧民走上增收致富路,直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甘加镇仁青村是‘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饲养甘加羊5万多只,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甘加镇人均纯收入,其中养羊产业收入占到了一半以上。”该局帮扶办主任董明坤介绍说。

身体健康是脱贫的重要保障。甘肃省局始终关心当地群众看病就医,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扶持当地藏医药产业发展。甘南卡加曼藏医院就是其中的代表。经过该局和甘肃省药监局指导帮助,卡加曼藏医院两种药物取得“国药准字”,卡加藏药系列产品被评为甘南名牌产品。该医院每年联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为藏族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已经累计在藏区捐款赠药超过1000万元。该院还鼓励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并以高价收购;建立扶贫车间,吸纳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药厂工作,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健康脱贫。

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靠青海藏区,南依四川藏区,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牦牛乳都”,发展牦牛乳制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省局积极扶持当地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乳制品企业发展壮大。目前,该公司的原料收购已覆盖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藏区,累计投放牧区原料收购资金达86亿元,产业共带动5省藏区牧民10.6万户53万余人,带动甘南当地牧民18万余人,对当地牧民群众户均年均收入的贡献率已达45%,并解决了藏区200多名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福建省龙海市食品龙头企业——福建香 ...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万 ...

  • 贵州省赤水市:“中国竹子之乡”

  • 中国石化扬子公司年节省燃料气消耗约 ...

  • 聚焦决战决胜 贡献钢铁力量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