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当好农牧民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2020-06-23 14:31:15 中国质量报

当好农牧民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帮扶卓尼县产业发展见闻

□ 马 计 杨柳岗

6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群山葱茏,绿草如茵,几天前一场急促的夏雨,赋予藏区以灵秀之气,使得卓尼更加卓然超群、亭亭玉立。

卓尼在藏语中是松树的意思。近年来,作为帮扶该县的省直组长单位,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结合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发挥职能优势,立足资源特点,聚焦产业发展,协调引进项目资金物资,以点带面、多管齐下,积极当好全县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产品销售的“代言人”,为帮扶村的产业提升、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卓尼,处处涌动着精准扶贫、脱贫“摘帽”的激流。

河滩上的“乌龙头”

西尼沟村河滩上的一株树状植物,显得格外突出。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甘肃省局挂职干部张辉林介绍说,这叫“乌龙头”,是一种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作物。沿着他手指的方向,能看到对面绿油油的半片山全都种植着乌龙头,有4公顷多。西泥沟是卓尼县纳浪镇的一个行政村,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种植乌龙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能助贫困户增收,又能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对调节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纳浪镇副镇长李彦平介绍说,甘肃省局今年提供对口帮扶资金10万元,引进乌龙头种植项目试种,引领村民走上了产业化脱贫致富的道路。张辉林说,为了让贫困户尽快脱贫,省局不但免费发放树苗,邀请专家传授栽培技术,还鼓励动员贫困户上山栽培,平均每天有100元的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创收。据了解,今年预计乌龙头种植项目可增收9万元至18万元,长成后每年为全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每户增收上千元。

木耳镇的“黑木耳”

距县城13公里有个地方叫木耳镇,面积793.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490米,下辖的冰崖、寺古多、麻地湾、七车、出纳5个行政村是甘肃省局的帮扶村。2017年,该局党组经过多方调研,结合木耳镇实际,找到了一条适宜发展环境、有发展前景、满足当前发展条件、广大农牧民群众认可的产业带贫新路子——种植黑木耳。经工作队各方面协调,一个个大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今年,共计5万个菌棒入住大棚,蓄势待发,一个名副其实的“木耳镇”诞生了。

七车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甘肃省局挂职干部赵帅锋介绍,木耳生长周期为4个月,每年可多次采摘。种植5万支菌棒,一茬可产干木耳25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除去栽培种植成本,净收入可达到5万元。“甘肃省局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通过公司兜底收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黑木耳种植链条式发展目标,能有效推动全镇产业发展,加快农牧民群众从‘靠天吃饭、靠地增收’到‘产业致富、产业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既能为部分农牧村富余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类似产业或母子产业,有效促进全镇以及周边地区产业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木耳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沙棘鸡养成“致富鸡”

在去往温旗村养鸡示范基地的途中,刚好路过付树平家。现年78岁的付树平老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和22岁的孙女付丽蓉相依为命。今年,驻村帮扶队给老人送来沙棘鸡30只,等鸡出栏的时候,预计每只能带来100元的收益。温旗村林地多、耕地少,适应发展生态放养产业。甘肃省局和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产业,扶持帮扶资金20万元,通过让村民入股、合作社代养土鸡的方式,引领贫困户脱贫。

温旗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甘肃省局挂职干部张中锋介绍说,后面还要扩建鸡舍,扩大养殖规模,尽快实现土鸡养殖、宰杀、包装“一条龙”发展格局。“我们充分考虑了卓尼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好势头,将部分土鸡销售到博峪、力赛村农家乐和旅游景点、县城各大餐厅,依托镇电子商务公司,通过扶贫车间加工包装,利用网络销售等现代化手段拓宽销售渠道。目前正为沙棘鸡免费注册‘百草鸡’商标,希望打响藏区特色土鸡品牌,真正为农牧民增收增益。”

李顺林的“幸福账单”

在麻地湾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甘肃省局挂职干部孙军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和尚沟村李顺林家。一路的疲倦完全被李顺林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溶化”。他正在锯木头,为修建偏房做准备。崭新的藏式主房、别致的农家小院,超出了人们对贫困户的认知。如果不是驻村干部介绍,根本想不到他是在去年实现脱贫的。

李顺林兴奋地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孩子在上小学四年级,卧床多年的88岁老母亲,经过治疗现在已经可以下地活动,新房子也在去年住进去了,生活真的是越来越美好!”他一边说着,还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指算起了幸福账——当生态护林员每年收入8000元,集体经济分红1600元,光伏发电分红1800元,每月打工收入至少2500多元,还有生猪养殖收入,自家小卖部收入等等。李顺林说:“拥有现在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关怀的结果!”

李顺林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他走过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历程,也收获了脱贫攻坚政策的累累硕果。离开的时候,孙军强还在给李顺林宣传扶贫惠农政策,鼓励他发家致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江西省南丰县市场监管局深入市场、企 ...

  •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旅游避暑 ...

  • 河北省昌黎县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 ...

  •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助力当地外贸企 ...

  • 北京市房山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多家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