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无人配送市场发展需合力推动

2020-03-25 09:49:25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新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商机,无人配送便是其一。2月6日,京东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武汉完成首单配送,令人印象深刻——这辆小车从武汉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一路前行,成功避开来往车辆和行人,仅用时数分钟顺利将医疗用品和生活物资送到武汉市第九医院。之后,百度、苏宁、美团及其他一些无人配送技术公司,也先后拿出自家的无人配送设备进行实验性应用。这些成功案例,让人们对无人配送未来市场前景充满期待。

事实上,无人配送并非现在才有的新技术,基于其能够解放劳动力及解决效率不足、隐私泄露等问题的诸多优势,国外一些企业在多年前就提出商用理念,并开始探索试验。比如亚马逊早在2013年就开始研发自主飞行器配送,并于2019年推出一款可飞行24千米、携带2.3千克重量货物的自主飞行器。同时,该公司还公开了一项关于无人送货系统的专利申请。而美国另一家公司——谷歌母公司“字母表”旗下的无人机配送企业“翼航空”走得更远,在2019年4月获得全美首份无人机配送许可。

尽管国内无人配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市场潜力也更大。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人口众多,物流业务需求量大,且居民集居,配送距离相对较短,很契合无人配送技术应用场景。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内一些企业尝试应用无人配送技术,在最危险的地方代替人工解决物流配送的末端问题,为医疗、零售、餐饮等多行业补充运力、提速增效。而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无人配送的落地场景将大为丰富。

不过,就目前来看,无人配送还只是在个别领域小范围尝试应用,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真正拥有成熟技术的企业并不多,而且这些企业在数据、算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积累也远远不够。据了解,无论是美团、京东还是苏宁,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无人配送都属于末端配送,配送范围约在5千米以内。在众多无人驾驶的场景中,末端配送被行业公认为是目前最易落地,也是最能快速见效的场景。但当配送距离延长,路况变得复杂时,无人设备就难以应对。也就是说,物流行业全面推开“无人化”难度还很大。

除了技术不成熟,无人配送设备研发和应用成本高也是一大难题。目前市面上的可移动机器人,多是采用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多传感器融合进行定位、导航,而激光雷达等导航设备价格高昂,使得机器人本身造价较高。同时,我国无人配送技术还在试点,除了无人机研发,相关配套的内容如操纵无人机的技术人员培训,无人机的维护和保养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需要全行业上下游进行对接配套。

目前关于无人配送的法规标准不健全,也影响了该市场的发展。当前,各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产品,在外形、尺寸、时速等方面各不相同,需要统一生产标准进行规范。如何保证无人配送产品的安全性,如何规范无人配送产品的操作和使用,如何规避无人配送可能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等,这些也需要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管理方案并出台相关法规。

显然,无人配送并非有了技术就可以形成市场,其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协作,需要政府、企业、用户等社会多方面合力推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