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记中国检科院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张峰团队

2020-01-21 11:17:09 中国质量报

海阔心无界 山高人为峰

——记中国检科院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张峰团队

□ 本报记者 王惜纯

1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鲜花竞艳,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这是科技界每年一次的荣耀舞台,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成就的最高检阅台。

一群科技界的杰出代表站在了这里,捧起了属于他们的荣誉证书。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台下所有人对他们拼搏路上夜以继日、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致敬。

此次,由市场监管总局提名,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张峰研究员牵头完成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以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为研究对象,针对质谱检测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阐明了182种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为同类结构未知有害物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有害物发掘技术缺失的问题,开创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实现了未知有害物发掘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制了高选择性富集材料和检测设备关键元件,实现了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效率的显著提升。

张峰带领的团队是如何攻坚克难的?在研发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食品科学如何有效服务于政府监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让其更好地为民生服务?近日,记者走进中国检科院,对话张峰及其团队。

张峰(右三)和他的团队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留影。

初心:“我选择了食品安全科学研究”

张峰的头衔很多——博士,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检科院副院长,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博导,西安交大、福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

张峰的经历也很丰富——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曾任亚太经合组织食品安全论坛合作伙伴培训机构网络(APEC FSCF PTIN)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 FCTC)专家组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谈及如何结缘分析化学,张峰回忆说,大学期间,自己读的是化学专业,当时有一门必修课叫分析化学,指导老师是唐波教授,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进步奖的领衔获得者,他上课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判断未知化学物质的化学组成,比如提供给学生一些物质组成明确的标准溶液,通过与未知溶液的反应现象去判断未知溶液的组成,同时记录考试成绩。

“这种上课形式特别有趣,如同侦探破案一般,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且每次考试,我都是满分、第一个完成。老师评价我,做分析又快又好,非常有悟性,是学分析化学的好材料。”张峰说。

钻研之力始于趣,科研之力成于恒。在中国科学院求学期间,在梁鑫淼研究员的指导下,张峰的研究方向是中药化学分析;在德国攻读博士后期间,在Nigg(尼格 音译)教授的指导下,张峰的研究方向是人类蛋白质组学的化学分析。“这两段经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研究对象都来自于大自然。与人造产品相比,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更加复杂,科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也就是在那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的组成如此复杂,而目前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而我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张峰说。

2006年,张峰从德国马普生化所博士后回国,很多科研院校开出了优惠条件邀请其加盟:有给予正教授级别的,有给予数十万元住房补贴的,还有兼而有之的,但张峰最后选择了没有优惠政策的中国检科院,投身于中国食品安全科研事业。“我就是喜欢科学探索工作,而且特别喜欢食品安全研究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作。而中国检科院正是我国主要的中央级食品安全研究机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检科院,检科院也选择了我。”

德国马普的这段经历,对张峰来说,是铭刻在时光里的印记,也是关于头脑风暴的认知:一是发达国家严谨的学术风气、灵活且规范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非常值得学习,取其精华,可将有益的部分引入到我国的检验检测行业中,从而提升科研氛围、创新科研思想;二是这段科研经历有助于与德国检验检测相关单位建立持续的合作发展关系,比如进行技术探讨、提供技术支持等;三是有助于借鉴国外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到国内的检验检测工作中。

创新:推动食品安全科技进步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张峰说,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将2000余种化学性有害物纳入监管目录。然而,目前化学物质约4亿多种,都有可能被非法添加或污染到食品中。包括“三聚氰胺”奶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这些未知有害物引发的。2008年以来,卫生部门陆续公告了新发现的化学性非食用物质48种,由于缺乏有害物发掘技术,仍有大量非食用物质尚未被发现,且有害物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速度也有待提升。

针对未知有害物发掘技术缺失的问题,张峰率领食品安全研究所的研发团队,研发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针对现有分析方法所用的有机试剂毒性强、消耗量大、不够环保等问题,开发了系列食品安全绿色分析技术;针对质谱精准检测技术样品处理速度慢、有机试剂消耗量大等问题,开发了基于热解析离子化的样品实时直接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酒中几十种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时间<3分钟),大大降低了有机试剂的使用量。

据介绍,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有两大技术需求和难点。一是食品中未知新型有害物的发掘技术,二是有害物精准快速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爆发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损失,人民生命健康遭到巨大威胁。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角——化学性有害物,大多都是法规监管目录以外、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而食品基质特别复杂,从食品中发现未知的化学性有害物无异于大海捞针,只能通过各种事发现场线索去猜测。目前,国际上尚无食品中未知化学性有害物的发掘技术报道。此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有害物的限量也越来越低,有些已经达到仪器灵敏度的极限,这就要求开发出更加灵敏的技术和产品(包括食品中有害物富集净化材料等)。同时,检测的速度受到繁琐的样品前处理步骤制约,也需要做根本性的技术突破,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监管需求。

“食品中新型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发掘技术在国际上尚属空白。”张峰介绍说,由于同类结构的物质通常具有类似的质谱裂解机理,因此筛选同类结构物质的质谱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建立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技术,可用于发掘同类结构的新型有害物,这些项目成果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不法分子针对禁限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不断进行结构修饰以逃避常规检测的问题,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

美国食药局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FDA CFSAN)的Perry(佩里 音译)教授认为该成果“在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上取得突破”;“食品组学”概念的提出者——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ifuentes(西夫恩茨 音译)教授也指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峰在实验室对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本报记者 王惜纯 摄

协作:团队的力量1+1>2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在张峰的团队里,工作就像一条铁链,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环,团队的力量是1+1>2。就在这样一个既繁忙又高要求高标准的集体里,女同志占了大多数,但她们干起活儿来毫不逊色。

“我比较善于做思想工作。”张峰半开玩笑说,通常他的一番话,就能让大伙儿豁然开朗。对自己的团队,张峰偏爱有加。在他的眼里,这个中国检科院唯一一个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的团队,一路走来,有着太多的不容易。

女职工许秀丽孩子小,每天上班仅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但她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生孩子前,加班加点是常态。同事回忆说,许秀丽挺着个大肚子,经常加班到凌晨。在一次集体深夜加班后,她就住进了医院待产。还有次单位安排出差,孩子没人带,又不吃奶粉,许秀丽就带着孩子去出差,然后给远在山东的姐姐打电话订好机票,让姐姐飞到出差地点,帮她照看孩子。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很多。谈及团队的协作,张峰表示,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出发,把“协作能力”发挥到最大,团队才会有战斗力。比如,该院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国伟、冯峰博士等人在实验室的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能走到今天,也得益于家庭的全力支持。”张峰感慨地说,妻子甘当贤内助,几乎包揽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等所有的家务活,一直坚守“丈夫工作为大家,小事杂事不烦他”的思想,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务,让他安心工作。

张峰申报科技奖时,正值孩子高考,远在山东的80岁的老父亲冠心病发作住院,但老人家一直瞒着没有告诉张峰,怕耽误儿子的工作。老父亲尽心尽力地支持张峰,并以其取得的成绩为荣。

“领导和上级的支持也是获奖的前提。申报奖励过程中,中国检科院院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场监管总局科技管理部门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但给予项目支持,而且组织了多次预答辩工作,为材料的撰写提供建议和支持。”回忆当初的情景,张峰笑着坦言,在感觉报奖难度很大,一度有懈怠思想时,该院院长李新实的批评,让他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这个奖不是你张峰个人的,是中国检科院的,是市场监管总局的,必须要拿下!”

批评变成了正向激励。全力以赴的张峰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一直领跑在食品科技前沿。该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多次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提高了研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使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张峰看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当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来临时,该如何应对?

2017年5月,“臭脚盐”(异味盐)事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府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食盐市场专项行动。

“臭脚盐”是一种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盐,因用手搓热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脚臭味”而得名。为应对该事件,工信部邀请张峰率领其团队即刻投入相关的研究与检测中。张峰解释说,在“臭脚盐”事件中,中国检科院利用开发的有害物精准检测技术,准确鉴定出“臭脚盐”中的主要异味成分,分析了其安全风险,确定了异味产生的原因,有效阻止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保障了食盐专卖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工信部对项目组在“臭脚盐”(异味盐)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利用开发的有害物精准检测技术,对异味食盐中的异味成分进行了检验分析,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研究报告,有效阻止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情绪的蔓延,为异味食盐事件的妥善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12月,欧盟从云南输欧牛肝菌中发现了尼古丁,随即全面下架我国食用菌类产品,致使云南牛肝菌出口一度严重受阻。针对该危机,云南省政府、中国食品土畜商会向原质检总局请求技术支持。

牛肝菌是稀有的野生食用菌,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牛肝菌出口范围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量达3万~4万吨,创汇金额约8000万美元。云南牛肝菌作为云南省传统大宗出口的农产品,其出口量约占我国牛肝菌出口总量的80%,牛肝菌产业对于推动山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盟从牛肝菌及其他食用菌中发现尼古丁后,认为其是受到烤烟房的污染所致。受原质检总局指派,中国检科院临危受命,开展云南输欧牛肝菌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作为技术专家,张峰多次随原质检总局领导参加与欧盟官方的面对面谈判。通过与云南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及农大的合作,专家组利用开发的精准检测方法,确认尼古丁是牛肝菌的内源性物质,迫使欧盟重新修订了牛肝菌中尼古丁的限量标准,限量得到大幅提高。由此,云南牛肝菌成功恢复了对欧盟出口,从而解决了云南牛肝菌产业近百万从业人员的生存发展问题。

谈及未来的期许,张峰说:“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永远保持执着精神,永远保持自信精神。”其实,每个攀登者都是追梦人,山高人为峰,只要肯攀登。我们踮起脚尖,是想离太阳更近一点;我们努力奔跑,是想到达远方欣赏最美的风景。坚持做对的事情,就是值得。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梦想,就是人生最美的样子。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张峰和他的团队,用坚韧和执着,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档案】

张峰,博士,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检科院副院长,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博导,西安交大、福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05年,张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得马普基金资助赴德国马普生化所开展博士后研究。任亚太经合组织食品安全论坛合作伙伴培训机构网络(APEC FSCF PTIN)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 FCTC)专家组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副理事长等。

“十三五”期间,张峰带领的科研团队主持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1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著作6部、授权专利12件,制定国家标准9项。主持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原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