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追记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集市场监督管理所原负责人陈刚

2019-12-12 09:48:11 中国质量报

“他就像一盏灯”

——追记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集市场监督管理所原负责人陈刚

□ 吴杰鹏

本报记者 王惜纯 张 华

“我上班去了。晚上下班后我们一起去走走路啊!”8月2日早上6时,和妻子吃完早饭,临出门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集市场监督管理所(以下简称大集所)原负责人陈刚习惯地和妻子道别,他告诉妻子,“手上还有个棘手的投诉,要早点到单位处理”。

逐渐散开的晨曦中,妻子目送着陈刚坐上了从蔡甸城区开往大集街的公交车,但她没有看到丈夫踏着夕阳归来,也没有等到丈夫说好的“一起去走走路”。

陈刚生前患有严重眼疾,工作中离不开放大镜。 本报记者 王惜纯 摄

当日下午2时50分,陈刚在办公室商议群众投诉处理方案时,突感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生命就此定格在52岁。

一位基层市场监管工作者的离世,引发了很多当地百姓的追思、悼念。9月19日,蔡甸区委追授陈刚“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陈刚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11月29日,记者来到湖北武汉蔡甸区,深入陈刚生前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采访。

生命中的最后6小时

二楼9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1平方米见方的桌子,在狭小的空间里略显局促。桌上,依次摆放着台灯、眼镜、放大镜和茶杯;几份来不及处理完毕的投诉案件卷宗,静静地留在桌面中间;墙上挂着一件蓝色的短袖工作服,紧挨着唯一的一扇小窗。陈刚的办公室,简陋得有点寒酸。

“他平时总是在一线。”谈起自己的老搭档,大集所副所长李小桥满心地不舍,“8月2日那天,早上8时不到陈刚就到了单位。这天的工作安排得很满。”

大集所8月2日的工作简报显示:陈刚召开了“双评议”工作会,传达了区政府“双评议”工作安排。陈刚要求:通过实际行动让群众满意,外出巡查人员加强监管力度。随后,该所又开展了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

上午9时,会议结束。陈刚带队到大集街道最大的新兰集贸市场例行检查,看是否有人非法售卖野生动物。

9时30分,陈刚带队到大集西湾村查处一家无证卤制品作坊。李小桥说,该作坊在民房内,主要卤制鸭脖子,无生产许可证,环境卫生堪忧。“他反复叮嘱我要盯紧这处作坊,避免死灰复燃”。

10时30分,陈刚回到所里,拉着李小桥进了办公室。“世茂龙湾的业主又投诉了,说还有一点白色垃圾没处理。”对于这起居民投诉,他和李小桥先后跑了8趟,事件处理基本结束。

上午11时,陈刚突感胸闷,身体极度不适,李小桥催促他赶紧上医院。“怕耽误工作,他没有让我送,而是让他的妻弟来接他上医院的。”李小桥回忆说,当天下午2时50分,他就接到信息,陈刚在武汉汉阳医院因抢救无效离世。

9人直面34个村3800多家企业

初冬的大集街,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湖乡的气息。

位于武汉西郊的蔡甸,南临长江,北依汉水,是知音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1000多年种植莲藕的历史,成就了远近闻名的“莲花水乡”。而大集,就静静地栖息在蔡甸之东的知音湖畔,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

在城镇化大潮的席卷下,城市现代化的触角已伸向大集。陈刚生前好友、大集所现任所长肖建军说,大集常住人口4万余人,但因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流动人口就有约10万人,而大集所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在编的6人),辖区内34个行政村,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多达3853家,其中食品企业600余家,村级医务室17家,药店13家,幼儿园和学校的食堂22家,小作坊22家。此外,辖区在用特种设备788台,涉及使用单位112家。

在人少事多任务重的情况下,作为大集所的负责人,陈刚总是一忙起来就忘了自我。李小桥说,实际上,他的病情早有征兆。

今年6月,陈刚体检时被检查出高血压、青光眼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李小桥说,这是他的老毛病。“他偶尔也会感到头晕,但休息一会就好了”。

大集所唯一的女职工刘丽娟说,与陈刚共事5年,他对工作要求很严。“他眼睛不好,手机里字号都是特大号。有时候写文件,他列出提纲,我替他打字。”

今年7月,陈刚到蔡甸区市场监管局(以下简称蔡甸区局)汇报工作,向领导请假去医院治病。该局主要负责人叮嘱他赶紧就医。

其时,随着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日益临近,各项保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为做好非赛时运动员的保障工作,武汉市拟定3条专线,将武汉花博汇、黄鹤楼等7个知名景区纳入接待名单。花博汇是蔡甸区唯一的军运会接待景点。

“3条路线,其中有两条在大集。”肖建军说,加强对景区内食品安全的监管,成为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

就在此前,陈刚到医院做了检查准备住院,可他放心不下所里的工作,于是找医生开了点药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妻子一再要求他尽快住院,但陈刚坚持处理好手头的几件投诉后再上医院。

李小桥说,大集街豆制品、卤制品等无证小作坊较多。在他的印象里,陈刚总是强调食品安全,守土有责,其安排的工作从不过夜。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在大集所任职期间,陈刚带领同事们承办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48起,没有一起发生复议诉讼,先后组织7次专项打击传销行动,捣毁疑似传销窝点154个,遣返疑似传销人员627人。

“他就像一盏灯。”“生命最后的6个小时,依然在忙碌。”“很难过”“遗憾”……这是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从基层所人员口中听到最多的感慨。

蔡甸区局局长胡筱红回忆说,陈刚去世后,家属带了两条麻袋到所里准备打包其遗物,但除了一卷书、一支笔、一盏灯、一副眼镜和一个放大镜外,办公室里空空荡荡。

“遗物都不到半袋子。”胡筱红的眼睛湿润了。

34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从18岁参加工作,到52岁猝然离世;从李集第一站,到大集最后一站,34年如一日,陈刚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名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为人和气,总是笑眯眯的。”谈及陈刚,蔡甸区局组织人事科科长李晓热泪盈眶。

“工作认真负责,处事雷厉风行。”和陈刚工作接触很多的蔡甸区局食品生产(流通)安全监管科负责人余飞一度哽咽。

“在多个基层所工作过,尽职责,守底线,有担当。”蔡甸区局副局长李国才这样评价。

回忆如断了线的珠子,凌乱地散落、跳跃,往事一桩桩浮现在大家的眼前。

在余飞的记忆里,有一次,大集所在巡查中发现黄陵桥村有一家豆制品作坊环境卫生恶劣,无证经营,大集所下达责令限期整改后,经回访检查,该小作坊业主拒不整改。

2016年底一个大雪的深夜,陈刚联系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准备对这家“黑作坊”进行取缔关停。

当晚,执法人员现场没收生产的豆制品200多公斤,收缴生产设备8台(套),对该作坊进行强制关停。

次日上午,小作坊业主冲进大集所,要求归还没收物品,并威胁要动手打人。得知该业主为外来务工人员,一家4口全靠作坊维持生计,陈刚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给其做工作,帮其找到一处合规的生产加工场所,让小作坊慢慢走上了正轨。

“痛点”变“通点”,“苛刻”出安全。如今,大集22家小作坊持证率100%,小作坊管理水平一直处在该区前列。

除了做“硬骨头”,还当“贴心人”。2018年盛夏,辖区居民陈泽旺老人到大集所投诉。原来,老人委托一家装修公司对自家院子进行改造,完工后不满意,与装修公司多次交涉未果,希望大集所出面调解。

“当时,陈刚顶着近40℃高温去现场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施工问题,他随即联系装修公司,对方提出愿意修补完善。但老人坚决不同意,要求全部拆除并退还部分施工费用。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70多岁的老人从家里步行到大集所,需要1个多小时。”李小桥说,考虑到老人年纪大,陈刚带领大家主动上门服务,大热天,他前后跑了10多趟,持续6天在小区和装修公司两头奔波,最终投诉得以圆满解决。

“就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星期,他还在调查处理一起食品纠纷案。后经4次协调,最后实现商家和消费者双满意。”余飞说。

为人有情怀,做事有担当。这就是陈刚,没有豪言壮语,却扎根于自己的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没有英雄壮举,却用满腔热情践行着肩上的责任。

“他是我们的引路人”

除了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陈刚还是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及时雨”。

“从2004年的8平方米小门面,到现在近万平方米的大卖场,一路走来,应该说,他是我们的引路人!”大集街城市便捷酒店负责人胡承相说起陈刚,深有感触。

“我是从湖北十堰搬迁过来的。”胡承相说,自己在大集做买卖30多年,卖过手机,做过小家电,以前一直是小门小脸小投入,经常被投诉,甚至因为“傍名牌”被人告上法庭。在陈刚的帮助下,他注册公司、扩大经营面积、加盟家电品牌,事业越做越大。

“实打实”换来了“心贴心”。胡承相说,2018年,其投资1000万元,加入“城市便捷”品牌,并将自己的“丞相电器”商场,加盟苏宁易购,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加入苏宁易购的企业。“这一切都得感谢陈刚和大集所的市场监管人”。如今,他不仅成为武汉市诚信经营户,而且还被评为“蔡甸好人”。

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大集新兰集贸市场负责人周建华说,该市场业态复杂,涵盖超市、农贸市场、服装鞋帽,以及教育机构和家居卖场等,为加强对252家商户的监管,陈刚经常深夜带队,错时执法,“做”上用真功,“查”上动真格。在周建华的眼里,“他是一个让人敬重的人”。

熟悉陈刚的同事说,平日里虽然忙,但陈刚坚持每天晚上都和父母通个电话。父母早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陈刚是家中的顶梁柱。儿子突然不在了,78岁重度眼疾的母亲一度念叨:“平时天天来电话,今天没有他的电话。”送别那天,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80岁老父亲坚持赶到殡仪馆,送儿子最后一程。

陈刚去世后,一些网友纷纷留言:“这样的监管者让我们感动。”“爱岗敬业,干事创业担当,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型好干部,人民好公仆。”

点滴初心。胡筱红感叹道:“陈刚不是一个个体,他是蔡甸乃至武汉整个基层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的代表。”

一卷书,书写着人生;一支笔,描绘着岁月;一扇窗,看到了世界;一盏灯,照亮了明天。

52岁的陈刚走了,他用生命谱写的赞歌,久久回响在他工作了34年的蔡甸大地上。

是的,他就像一盏灯,于平凡之中点亮自己,让人们看见了那一束光明的力量。这盏“灯”,也因此而成为人们心中最不舍的记忆、最深重的怀念、最温暖的底色、最耀眼的光芒。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