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我国金融服务认证工作综述

2019-11-14 10:13:32 中国质量报

让金融服务更安全

——我国金融服务认证工作综述

□ 聂丽琴 本报记者 丁 莹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金融服务认证业务包括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认证、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认证、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移动金融技术服务认证等20项,应用金融领域标准50余项;认证对象包括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金融科技产品和金融服务;通过认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超过1000家;累计发放认证证书13593张。

作为实施金融标准的重要途径,金融服务认证在改进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辅助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入金融认证手段

加强金融服务保障

2011年,为保障金融安全、消费者权益和支付技术应用健康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原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诞生,这是我国第一项金融行业认证。中金国盛认证中心与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原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成为金融领域首批认证机构。

据介绍,21世纪初期,监管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但是,随着金融服务规模的迅速增加,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对于金融产品、系统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为防止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多项标准、政策指导,约束金融机构的技术与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实施手段相对单一,执行的力度和效果难以验证,导致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程度很难进行估量,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随着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政府部门在很多方面已不再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实施其职能。因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建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和市场”两种作用,结合行政管理和市场约束,从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的角度来推动和提升金融行业的发展,为金融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正确引导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遵循行业发展规律

支撑金融服务质量

2016年起,金融服务认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种类迅速扩张,证书发放量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仅2018年就新增认证业务3项,比2017年增长18%。与此同时,金融服务检测认证的依据,从以金融行业标准为主,逐步扩展到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金融标准认证自启动伊始,始终秉承遵循金融行业发展规律的理念,以服务金融行业的质量与安全为己任。截至2018年底,现行有效金融国家标准65项,行业标准247项,团体标准17项,企业标准177项;在已开展的检测认证业务中,使用国家标准作为检测认证依据占比6%,使用金融行业标准作为依据占86%,团体标准占2%,企业标准占6%,确保多层次、多维度推动金融标准实施,支撑金融服务质量。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保障金融消费安全

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认证是目前获证数量最多项目。2016年1月,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要求》和《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评价准则》等金融服务国家标准,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两项标准既为消费者衡量银行服务质量提供了标杆,又为促进银行网点的整体服务水平设定了达标线,对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这两项标准,中金国盛认证中心在浙江杭州开展了银行营业网点试点认证工作。经过3年推动,目前已有全国180家银行的11800个网点经认证获得证书。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认证在促进银行营业网点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提高银行营业网点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银行营业网点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有效传递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传统、新兴机构及科技厂商如银联、工商银行、华为、小米、苹果、支付宝等均已成为金融服务认证领域相关业务的获证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证书成为银行和商户在选择支付机构时的重要依据;移动金融技术服务认证增强了移动金融技术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提高了移动金融产品服务质量。

据介绍,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将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认证也将坚持高端品质认证的发展方向,结合金融行业发展最新趋势,探索创新金融服务认证模式,促进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同时,培育金融服务认证标杆品牌,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金融服务认证项目,发挥标杆品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