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7部门联合发布《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

2019-07-05 09:33:14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7部门联合发布《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

2030年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25%以上

□ 本报记者 徐 风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等联合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制冷产业年产值达8000亿元,吸纳就业超过300万人,家用空调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电冰箱占比超过60%。我国制冷用电量占社会用电量15%以上,年均增速近20%,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主要制冷产品节能空间达30%~50%。

绿色高效是指产品在使用、生产及回收过程中具有节能、环境友好、资源利用率高的特征,也是先进绿色科技应用的体现,是制冷产业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方案》提出,到2022年,家用空调、多联机等制冷产品的市场能效水平提升30%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20%,实现年节电约1000亿千瓦时。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25%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实现年节电4000亿千瓦时左右。绿色高效制冷目标的确定,是否契合我国现阶段相关产品的制造水平、百姓消费需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分院院长林翎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制冷产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度高、制造能力强、更新换代快、产品使用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巨大等特点。《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在我国现有设计、生产和技术储备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目标将引领产业打造发展绿色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加快绿色科技的应用步伐;同时,通过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绿”、奖励等激励性措施,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高效消费体系,促进老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壮大绿色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据了解,近些年来,我国主要针对量大面广的制冷产品制定了15项能效国家标准,囊括房间空调、多联式空调、单元式空调、冰箱、冷水机组、商用制冷设备、热泵机组、空调压缩机等14种产品,能效标准都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的11种产品已纳入能效标识制度中。过去30年间,我国制冷能效标准水平从零开始,从最初的跟随学习国际先进标准,到目前在主要产品和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相对新兴的制冷产品领域标准不足、水平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落实《方案》的部署,需要加快扩大能效国家标准的涵盖范围,将数据中心空调、汽车用空调、冷库、冷藏车、制冰机、除湿机等制冷产品尽快纳入;同时,针对重点制冷产品,大幅提升能效标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方案》主要任务中的提升供给、促进消费、节能改造等都与标准相关,有些标准还涉及绿色高效之外的标准。如何发挥标准化在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中的作用?林翎解释说,在当前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产品能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目标的有效支撑。她强调,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使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应用、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遵循一定的标准有序和谐运行,为节能工作的全面依法治理奠定技术基础。强制性节能标准,是开展节能监察、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依据。要通过节能政策与标准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节能标准准入倒逼和标杆引领的基础性作用。标准化是我国制冷节能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相应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标准要求已成为国际共识,加强节能标准化成为提高我国制冷产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据介绍,作为我国节能标准的归口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紧密围绕《方案》的落实实施,重点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构建适应国情、国际领先的绿色高效制冷标准体系,加快制冷产品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持续提升能效标准水平;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科研与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研与标准“三同步”,提升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水平,提升绿色高效制冷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支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推动建立国际对话平台,积极推动开展制冷能效标准国际比对分析和区域性能效标准研究,促进优质制冷产品惠及全球;探索绿色高效制冷服务新模式,加大标准培训力度、普及高效绿色制冷产品和技术知识,提升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能效意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