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垃圾分类“硬约束”要注意长效管理

2019-07-05 09:23:52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程汉鹏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可以大幅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当前,各地纷纷部署或是立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效果值得期待。但依然要认识到,实现垃圾分类目标不仅需要依靠制度约束,更需要提升公众素养,这期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总结一些国家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环保教育和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必须先行。在日本,垃圾分类精细化程度高,如不同材质的纸张就分为好几类分别进行回收。分类虽然复杂,但日本从幼儿开始便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从小培养公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瑞典培养国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的确,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推进垃圾分类至少都经历二三十年的过程,反复摸索,不断完善制度,才最终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垃圾分类体系。可见,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保持一颗恒心,坚持做下去,由上至下达成共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并要奖罚分明,让公众逐渐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形成社会氛围。

其实,10多年前,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如今一些地方已初步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但垃圾不分类、分类分不清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鉴于各地还有不少市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有必要对垃圾分类进行广泛宣传。社区、学校、机关单位、环保组织等,要长期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这件事,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看待每天丢弃的垃圾。

同时,实现垃圾分类目标更需要有创新理念。此前,江苏扬州推出“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广东东莞将回收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向居民免费派发;上海闵行开展行动,基层党组织安排志愿者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垃圾投放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笔者以为,推广垃圾分类,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员投入、经济补偿等举措来促进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深化认识、培养自觉。

当前,不少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往往忽视居民习惯的养成,短期措施、手段多,普及理念、长效管理措施少,最终让垃圾分类的推广难以为继。此外,在引导居民科学分类、定点定时投放上,还需要更多的服务对接和机制协作。

垃圾分类是一个大系统,立法之外尚须更多机制协作。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每个公民都要自觉提升健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恒久坚持。同时,需要从长期性、系统性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方案与机制,突出制度设计系统化、细致化和全方位化推动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做好、做实,从而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