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潍柴:品质立企 全球叫响“中国制造”

2018-11-09 09:05:18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11月2日,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以制造业组织第一名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潍柴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肩负着质量强国的使命。先进的装备离不开强大的“心脏”支撑,长期以来发动机是我国的技术短板。为突破这道屏障,潍柴专心专注发动机70余年,紧紧围绕发动机核心业务,立足全球资源,心无旁骛做强装备制造主业,牢牢抓住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叫响“中国制造”潍柴品牌。

加速“智造”步伐

推动行业品质革命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品质,是国家发展高端制造必须抓住的一个核心。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是产品。围绕产品质量,潍柴用秩序提高改善效率,用流程锁定客户需求,用服务提升企业价值。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潍柴加速“智造”步伐,建立起全员、全过程的标准流程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率先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推动行业高端升级。

中国地域辽阔,发动机工作环境复杂,温度从零下45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海拔达到5000米,存在沙尘、高湿、高盐等很多极限环境。很多国外的发动机无法适应中国的运行环境,但是潍柴发动机完全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潍柴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

通过70多年、500万辆的发动机数据积累,潍柴将中国客户的核心需求锁定为产品可靠性,并聚焦可靠性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目前,潍柴全系列道路用发动机的排放指标均可满足国六b、欧VI(D)排放标准。噪声指标满足ISO6798要求,常用工况噪声均低于竞品。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到4000小时,B10寿命达到180万公里/30000小时,换油周期12万公里。与世界同行产品指标相比,潍柴动力均达到了先进水平。

潍柴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为“高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来,潍柴斥资50亿美元建设了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国内外先进智能生产设备、生产线。累计投入超过5亿美元,搭建了覆盖全价值链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打通了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服务的端到端流程。

在生产制造环节,潍柴的管理信息越来越精确,3000多个订货号、10000多种零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清晰的信息记录,单台发动机的成本甚至可以精确到分。2017年,潍柴生产发动机62万台,同比增长60%。激增的市场订单带来的生产压力都被潍柴的智能制造一一化解。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受邀参加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媒体对话会,分享潍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目前,潍柴实现了多条生产线的多品种的混流生产,通过装备智能化及车间数字化,生产效率和产能提升了35%;潍柴还在生产现场普及大数据应用,加快工业互联和可视化控制,153项数据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控。

“我们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只局限于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更延展至整个企业的运营。即利用互联网,把集团的各个业务端打通,推动生产要素从‘初级物理级连接’向‘智能化物联网’升级,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高度整合、效率大幅提升等。”潍柴动力信息化总监曹志月表示,通过“互联网+”路径,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快速交付,更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在研发业务系统,潍柴实现了“客户洞察-产品概念设计-产品仿真设计-试验”全过程数据贯通,通过全球云设计平台,实现全球协同研发,全球发动机数据集中存储管理,提高数据分享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新产品上市速度提高20%以上。依靠信息化的手段,集合全球研发的力量,现在每年潍柴新开发的产品型号达300个。

在销售服务业务系统,潍柴实现了发动机交付全过程跟踪,实现需求、发货、订单、开票、销售全业务流程管理;建立360°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维修派工由“30分钟”降低为“3分钟内”;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潍柴将依托ECU智能产品实现用户驾驶行为分析、车队管理、远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修、电子围栏等功能,并形成行业应用,重塑后市场商业模式。

近年来,潍柴“两化融合”建设成绩突出,成为了行业推动“智能制造”的中坚力量。2015年,潍柴动力柴油机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被工信部确定为46个试点示范项目之一。2016年,潍柴动力“基于装备智能化和工业大数据的高端柴油发动机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2017年,潍柴动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的工业云服务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入围工信部“2017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三位一体”

助推产品高端化

在中国市场,潍柴发动机价格比国际竞争对手高10%,市场占有率却遥遥领先。这主要缘于潍柴对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掌控,以及适应市场的发动机产品。

发动机技术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在中国商用车领域,正因为潍柴牢牢抓住“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动力总成核心技术,才改写了外资品牌瓜分中国市场的命运。2017年中国重型商用车市场销售110万辆,进口车不足1万辆,自主品牌已占据绝对优势。而潍柴发动机,正是这些商用车的首选动力。

多年来,潍柴深刻意识到,没有足够的核心技术,只能受制于人,迈向世界高端也只能存在于想象。20年来,潍柴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从望尘莫及、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超越领跑,潍柴创新能力跃至全球领先。20年来,潍柴厚积薄发,积淀了强大深厚的创新能力: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全系列全领域产品全面对标世界最高指标。

潍柴工业园

这背后,离不开潍柴“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创新驱动首要的是自主创新。潍柴提出“以我为主、链合创新”,保持研发大投入,10年来仅发动机研发投入就超过150亿元;授权专利从2008年前的370项到现在的3000项,研发人员从2008年的250人增长到现在的2500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台架最多、设备最全,规模居世界第一。

2005年潍柴陆续推出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大功率蓝擎发动机、第一套自主ECU电控系统等。2015年推出国内首款13升发动机,引领中国重卡向“500+”大马力升级。2016年发布H平台高端发动机,树立了高速重型发动机寿命最高标准。2017年潍柴全系列欧VI/国六动力产品率先面世,引领行业排放升级。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为企业迈向高端奠定坚实基础。

潍柴的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兼收并蓄。近年来,潍柴勇于走出去,面向全球配置优质资源。在德国亚琛、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建立科技创新中心,与世界汽车零部件领军企业德国博世、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奥地利AVL和德国FEV、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以开放创新的模式,开展前沿技术研发。

彻底的体制机制改革孕育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潍柴基层员工的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申请,失败了不追责,成功了额外奖励。”潍柴动力发动机研究院工程师李丕茂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公司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专家创新孵化项目,他牵头申报的“柴油机分缸控制策略开发”项目,获得了每年90万元的资金支持。

目前,“一线创新”成为了潍柴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潍柴已搭建技师、劳模创新工作室39个,近3年累计完成重大创新项目368个,申请专利156项,创造效益3.2亿元。

在“打造开放合作创新模式,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思路的指导下,潍柴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与11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构建了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产业众创生态圈。2016年8月,潍柴卡车动力总成众创空间获批成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单位。该空间围绕整车匹配及动力总成集成优化、发动机性能与可靠性的提升、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攻关,开发项目、吸引创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服务,促进众创空间与潍柴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资源整合的效益最大化。

全球整合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马鞍曲线”是周期性行业之痛,与潍柴业务紧密关联的重卡行业,就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严重依赖外部经济。10余年战略转型,潍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成功破解“马鞍曲线”困局。

2016年底,潍柴率先突破行业低迷的局面,实现“V”型反转。2017年,市场持续向好,业绩高歌猛进,全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突破2200亿元。这直接得益于潍柴均衡、可持续的多元化业务生态。目前,潍柴的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业务涵盖动力系统、智能物流、汽车业务、工程机械、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6大板块。在市场上形成了动力总成、整机整车、海外业务相得益彰发展的局面,有效平衡了经济周期性影响。

潍柴产业资源丰富,围绕产业短板,通过资本运作,潍柴20年的全球产业整合,不仅给潍柴带来了存量的扩容,更重构、优化产业结构,使内在的品牌价值及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短短几年,潍柴的全球产业集群、全球品牌矩阵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潍柴速度”。

在中国市场,潍柴“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最为人所熟知。数据显示,2017年潍柴发动机,尤其是重卡发动机延续了高增长态势,为陕重汽、一汽、福田、北奔等客户配套量明显提升,且潍柴旗下陕重汽的销量暴增,成为行业最强势的增长力量。无疑,这是潍柴“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的功劳。

2005年,潍柴动力战略并购湘火炬,2007年实现A+H两地上市,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黄金产业链,完成了从单一发动机向以动力总成+整车整机的转型。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这条黄金产业链彻底改变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也重构了中国重卡行业的市场格局。

从2005年至今,潍柴动力累计为重型汽车行业提供发动机587万台、变速箱670万台、车桥354万根,潍柴的成长速度及市场贡献在行业绝无仅有。

在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的全力支持下,陕汽重卡的全产业链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技术、资源和市场的高度协同,为陕重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能量。

除了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潍柴的液压系统黄金产业链、智能物流黄金产业链,也助力潍柴收入突破2000亿元。

潍柴动力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奖杯与证书。

2012年,林德液压加入潍柴大家庭。至此,潍柴掌控了全球高端液压技术,在行业内打造了第一条液压系统黄金产业链。如今,林德液压已成为中国高端液压市场的重要一极,产品广泛配套农机、推土机、压路机、摊铺机、起重机等领域,且“潍柴动力+林德液压”形成的一体化传动解决方案,即液压动力总成,已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向高端升级的最佳选择。2017年,林德液压(中国)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液压系统黄金产业链在中国市场开始崭露头角。

从战略重组德国凯傲、收购美国德马泰克,一条智能物流黄金产业链横空出世。德国凯傲为欧洲第一、全球第二叉车生产商,德马泰克为北美领先、全球前三的自动化物流提供商。在干线运输方面,陕汽重卡位居行业第四,旗下重型发动机、重型变速箱全球销量第一。在末端配送和金融服务方面,高效协同山东重工旗下的轻型商用车、金融等业务。

可以说,他们的珠联璧合,使潍柴拥有了全球颇具竞争力的智慧物流产业链。根据潍柴2020-2030战略规划,未来,智能物流要成为新潍柴、新跨越的战略性板块。潍柴要打造成为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

面对国家绿色发展的需要和新能源的颠覆性冲击,潍柴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动力业务的突破。目前,潍柴在新能源驱动电机、电池、动力总成等领域已全面开展全球优质资源整合和布局。未来潍柴将以氢燃料电池作为技术攻关主要方向,打造全新的新能源动力产业链,用5~10年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再造一个新潍柴。

从单一发动机业务,到动力总成、液压系统、智能物流、新能源的四大黄金产业链条,潍柴围绕发动机主业,完成了多元化生态结构布局,成为了全球整合的“集大成者”,为未来发展汇聚了磅礴新动能。

探路“一带一路”

叫响“中国制造”

今年4月5日,白俄罗斯明斯克州中白工业园,马兹潍柴新工厂正式开工建设,11月底将建成投产,可年产发动机两万台。新工厂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备受中白两国领导人关注的项目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标志着潍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在“走进海外本土经营”战略布局上又实现新突破。

从中国到印度、土耳其,再到法国、德国、意大利;从一般贸易出口,到输出产品、资本,再到输出技术、品牌,跟随“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潍柴稳步推进着国际化进程,成为中国制造撬动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支点。2017年,潍柴收入突破2200亿元,全球化战略布局基本成型,集团收入的40%来自于海外业务。

潍柴虽然起步于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城市,但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市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谭旭光为代表的第一代潍柴外贸人率先在印尼建立了首个海外服务站,开启了潍柴第一个海外业务的“黄金时代”。

获奖证书

近年来,潍柴坚持“产品经营+资本运营”运营策略,逐步形成“贸易出口+本土化生产+技术输出+兼并重组”的海外拓展策略,构建起全球市场。

在南亚,潍柴印度公司的浦那工厂于2014年正式投产,目前制造能力已达到年产万台,带动当地就业100余人,有力推动了南亚区域的经营。

在独联体,2017年9月,潍柴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的合资公司开工奠基,成为入驻中白工业园的第20家企业。在欧洲、北美发达区域,潍柴先后并购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与林德液压、美国德马泰克和美国PSI,完成了多元化、高端化的产业布局,推动了国内传统业务的全面升级。

在东南亚,潍柴的“新加坡模式”一直被行业津津乐道。为做好“家门口”生意,潍柴不仅加快技术输出、当地化制造,还全面推动产品展示中心、维修服务中心、中心库等全新的市场开拓模式在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落地,成功经验也复制到中东、北非地区。

从南亚、独联体到北美、东南亚、欧洲、中东、北非,潍柴全面迈进全球市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