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战略和人才两翼齐飞

2018-06-13 10:19:54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战略和人才两翼齐飞

——中国企业冲击国际标准之路系列报道之四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海尔开发“防电墙”技术,并将其写入国际标准,此后两年间出口额增长了35%;华为将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写入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推动NGN交换设备应用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130多亿元;闪联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使得计算机、电视、投影机等一批标志性闪联终端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

标准,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世界的通用语言,在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增进沟通互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将使企业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企业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标准的执行者,还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标准的主体和制修订者,努力让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体现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中。”首个中国籍IEC分技术委员会主席、IEC/TC 95(国际电工委员会量度和继电器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原主席李亚萍说,让企业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既符合国家的相关精神,也符合IEC工作的原则。国家在政策上给了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一个良好空间。在IEC,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准“全球相关性”精神,这种精神鼓励全球的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来,即使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非跨国企业。

标准化成为企业战略

山东昊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月)是山东章丘的一家小微企业,2017年8月,昊月主导制定的《吸收血液用聚丙烯酸钠高吸收性树脂 第1部分:测试方法》与《吸收血液用聚丙烯酸钠高吸收性树脂 第2部分:规格》两项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委员会投票批准后正式公布实施。

“我们和大企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可以说不做标准没有人知道昊月。”昊月董事长杨志亮坦言。2009年9月,昊月主导制定的《卫生巾高吸收性树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传统国外巨头的产品因为对模拟人体血液的标准溶液吸收性能不佳,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昊月2010年一年的利润达到了前5年的利润之和。

尝到标准制定甜头的杨志亮,在面对山东省质监局鼓励其去制定国际标准时却打了退堂鼓,“做标准实在太麻烦了,不停地与各个企业协调、吵架、妥协、退让。”产品市场打开了,忙于赚钱的杨志亮不想再去折腾这件麻烦事儿。

2012年,山东省质监局举办了一次国际标准发展培训班,主办方再次向杨志亮发出了邀请,这一次,杨志亮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来,当初做国家标准带来的市场“红利”已经消失,想做产品出口的杨志亮发现,因为国际上尚无此技术,也没有相应标准,他的产品根本卖不到国外市场。

5年后,杨志亮和昊月如愿以偿,两项国际标准都做成了,企业的海外订单纷至沓来,产品出口到日本、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

昊月的经历在中小企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标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最终视其为战略,昊月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性。

“国力之争主要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主要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主要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ISO首位中国籍主席张晓刚向企业建议:“要把标准化战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许多中国企业都已经开始将标准化视为企业战略,尤其是国际标准化活动。海尔、华为、格力等大企业都设立专门的标准化部门,联想还设立了首席标准师等。

“英利也在积极实施标准战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从顶层设计开始,明确了专兼职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和人员,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对外参加标准化活动以及对内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最后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等国家级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独创性、引领性的技术标准,以技术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英利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史金超说。

人才是最大的“法宝”

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也是参与国际标准工作的领军企业。截至2017年12月,海尔已参与56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累计提出了90项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是提出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最多的家电企业。

成绩的背后,是两个耐人寻味的“80%”——中国家电领域,80%的国际标准专家来自海尔,80%的国际标准提案来自海尔。截至2017年底,海尔在全球有近190名专家活跃在国际及区域标准组织中,其中还担任了18个TC/SC主席、WG召集人、SC秘书的职位,其中在IEC、ISO中海尔共拥有66个专家席位,是家电行业最多的企业。

无独有偶。2010年,京东方正式成立技术标准部,部门负责人由有着多年显示技术研发经验的张志刚博士担任。经过几年的发展,京东方从当年只有张志刚一人专职做标准,发展到了今天专兼职近百人的规模,使得京东方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披荆斩棘,硕果累累。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看过冯小刚贺岁电影《天下无贼》的观众,相信对葛优的这句经典台词不会陌生。人才,同样是中国企业冲击国际标准最大的“法宝”,也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和瓶颈。

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EC/TC 110)主席王保平认为,做国际标准化工作要能“说”会“道”。所谓的“说”,主要体现在外语交流能力上,目前在IEC/TC 110,我国出现了不少技术水平很高的标准化专家,但不少人受制于外语交流能力,很难胜任更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道”则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是专业能力,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技术,因此国际标准化人才必须是技术专家加标准专家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个层面是交“道”,即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组成的综合管理能力。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内燃机技术委员会(ISO/TC 70)原主席顾庆看来,目前中国最缺的就是复合型标准化专家,既是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行家,又熟悉掌握国际标准制修订流程,同时又精通外语,能与各国专家就具体标准内容进行沟通和讨论。

曾经有过国际标准化经历的北京紫光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家为就切身体验到了企业做国际标准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的困难,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需要既懂语言(主要是英语),还懂技术,更懂标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企业非常缺乏。其次是资金的困难,而无论是人员还是过程不连贯,都有可能让企业成为“Sleep Member”(睡着的成员)。

“国际标准制定必须长期参与,而且最好是同一个人跟进,否则下次再参加会议的话,可能就跟不上标准制定的进度,因为无论是技术,还是标准的指标、方法,发展和改变得都很快。”长期参加国际标准制定的维信诺公司标准工程师谢静深有感触地说。

战略支持、人才支撑,战略、人才两翼齐飞,共同构成了企业冲击国际标准的“软件”,与此同时,还离不开技术和产业两大“硬件”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景欣)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