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八面来风:本期话题:“限塑令”落实不利

2018-06-04 10:53:50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八面来风:本期话题:“限塑令”落实不利

被称为“限塑令”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已经推行整整10年。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限塑令”乃至部分地区试点的“禁塑令”仍难以完全推广落实,公众的使用习惯还有待改善。 (据《南方都市报》)

“限塑令”效果存疑

关键是缺乏执行力

□ 吴学安

近来,关于“限塑令”实施10年来的成效多有争执。相关部门以数据为例,认为10年来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200万吨左右。另一方则认为,不合格塑料袋仍大行其道,限塑成效与很多人的观感不符。当年看似颇为严厉的“限塑令”之所以让人如此看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在执行禁令过程中,对违反禁令生产、销售、使用者很少追究责任,以致违禁者不用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无怪乎对“限塑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目前,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白色污染”这一世界难题由此形成。然而,长久以来消费者已养成了使用塑料袋的习惯,相关部门应提倡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努力完善塑料袋的回收机制,而不是单一地限制和禁止。

一方面,“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收费上去了,却缺乏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廉价替代品。应鼓励、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环保购物袋、布料购物袋等的开发中来,真正让消费者在不用塑料袋时能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综合施策,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并加快研发塑料袋的替代品。

此外,“限塑令”之所以变异为“卖塑令”,主要缘于它再次陷入到了人们熟悉的零和博弈中:似乎没有谁的利益因此受到影响。厂家违规生产塑料袋,却不会被执法者所威慑;在实行付费使用后,超市等商家已将有偿塑料袋视为理所当然;具体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次购物付出几毛钱来买塑料袋,成本微不足道。当不奉行“限塑令”似乎对谁都没有看得见的利益损害,那么“限塑令”形同虚设沦为必然。因此,积极阐释“限塑令”出台的本意,查找执行中的问题,强化监督执行,才能得到公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从而推动良法的深入贯彻。

同时,激活“限塑令”,需要管理更加有力。必须以严格的责任机制倒逼执法者,令其严格控制生产环节,并延伸至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对政府而言,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限塑令的执行力问题。尤其是对面临“垃圾围城”的城市来说,给塑料袋减量的紧迫性明显更足。“限塑令”考验的是政府的行政能力,更考验政府的责任感。

“限塑令”亟待

升级优化

□ 余明辉

应该说,白色塑料污染触目惊心,严肃治理的社会呼声从没间断过。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限塑令”执行已10年,仍是喜少忧多,存在落实不平衡、执行力较差等问题。对此,社会屡有诟病,包括专家学者、舆论等在内的有关方面,也早不止一次一针见血地提出和建议,亟待对“限塑令”进行必要的升级优化。

首先,就现有“限塑令”的层级来看,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法”的范畴,这就导致执行力明显不足,缺少法治威严和社会自觉执行力;对相关执法部门来说,在依法执行上的坚决性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与其他法律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有效综合利用,降低和掣肘了“限塑令”的实际执行效果。

其次,就现有“限塑令”的规定来看,内容过于简单粗糙,缺乏社会、企业等和民众执行、违法处理;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依法执法、执法不力如何处理、如何追责等的连贯性规定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明确规定面前,现在来看非常严峻和关键的内容和要求,很多时候却使用的是倡导、鼓励性的规定,缺乏强制力,导致这一国务院规章看起来规定很明确、规制的面也不窄,但到实际落实中,却面临缺乏过硬依据、操作性不强等难题,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规定的可执行力。

再次,现有“限塑令”也明显与时代脱节。随着我国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行业经济发展和超薄塑料的使用对象、污染领域已经有了深刻变化,比如当时的物流、网络快餐等还不发达,这些行业的塑料污染还不突出,而现在随着这些行业的迅速壮大和崛起,他们的塑料使用污染已经非常的惊人,过往的“限塑令”在这些新业态面前,就显得缺少与时俱进性,实施和操作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

此外,还不得不说的是,由于“限塑令”在实际执行中的不完善、乏力、法制威慑力不够等,一些地方把“限塑令”升级列为地方性法规的“禁塑令”立法规划,即将实现“法”的转变,比如吉林省人大常委会早在2016年就开始研究这一工作。这种情况下,作为最高层级指导和遏止我国塑料污染的“限塑令”连“法”的身份还没有转正,乃至进入立法规划,确实有些尴尬和不妥。

总之,不管是从“限塑”提升法治威力的角度,还是与时俱进完善规定的需要,抑或是与时代对接顺应法治社会的现实等,把“限塑令”升级为“限塑法”,都具有时代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景欣)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