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用“四特”精神筑牢生命线

2018-05-29 09:57:13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用“四特”精神筑牢生命线

——来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荣誉获得者、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故事

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直接关系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将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多年来始终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四特”精神为指引,引领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值该院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荣誉之际,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对他们用“四特”精神筑牢生命线的感人事迹予以报道。

□ 李 媛 蓝 麒 肖 遥

本报记者 段曙东

近日,从中华全国总工会传来喜讯,作为本年度唯一一家中央国家机关单位获奖者的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荣获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中国特检院院长林树青充满深情地说:“建院近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政府做好技术支撑、面向社会做好技术服务的宗旨,坚持‘独立公正、科学严谨、信守合同、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四特’精神为指引,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攻坚克难走在前

中国特检院作为特检机构的“国家队”,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对新型、高参数、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还是对关键共性复杂技术难题的攻克,他们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时间先回溯到1979年。那一年的中国,百废待兴,生机盎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检院呱呱坠地。成立伊始,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国内标准可循,就挑灯夜战、埋头苦干,翻译学习国外相关标准法规,尝试研究制定出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标准和规范;没有检测技术方法可依,就梳理总结前人的点滴经验和做法,摸索制定技术方案,反复实践并完善,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技术体系;没有仪器设备,就根据国外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制作……

回忆起曾参与原国家核安全局委托的某核电站相关承压设备检验项目时的一幕幕,该院无损检测技术专家徐春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时刻,“当时,任务十分紧急,又是核电相关的重要设备,责任重大,我们压力很大。”中国特检院接到委托任务后,组织精干技术人员连夜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制定了科学、可靠的检验技术方案,他们在要求的时间内,使用自主研发的奥氏体钢焊缝缺陷检测技术方法,准确地发现了某处设备存在的超标缺陷。“当时好几家有名的技术机构都在现场,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每家机构都选派了技术专家单独检测,现场‘真刀真枪’一番比拼,来自美国知名核电企业的专家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佩服地对我们说,‘你们用的方法的确比我们先进’。”沉浸在多年前的那个场景里,徐春的眼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正是由于该院准确地发现了潜在的隐患和风险,使得该核电站的关键承压设备及时返修后再投入使用,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时间再回到2009年12月。受原质检总局特设局委派,中国特检院压力管道事业部组成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技术小组,对国家某重点工程管道用钢管、防腐管道实施安全质量调查。短短3天时间,技术小组连续驱车4000余公里,奔赴甘肃武威、宁夏中卫和银川等地现场检查。为确保尽快供气,他们在-8℃的野外环境中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发现并消除了多处重大缺陷,确保了国家重大能源“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就是这支被誉为管道铁军的“特种部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1周岁,其中有党员63名,硕士80人,博士15人。他们常年忙碌在沙漠戈壁、黄土高坡,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城市燃气管网、工业管道的检验现场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他们战酷暑、斗风沙、抗冰雪,用人均年野外工作230天以上的艰辛付出,换来了累计检验管道10万公里的累累硕果;他们搞检验、抓科研、编标准,将研发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研发了具有国际水平的14种规格的油气管道内检测仪,打破国外垄断,为企业消除安全隐患1000余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特检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出口无缝钢瓶、全国最大的高压洗涤器和尿素合成塔等驻厂监督检验,大球罐现场安装组焊监督检验;首次应用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于现场容器检验;首次开展海军某部军舰锅炉失效分析……近10多年来,中国特检院更是率先开展了超临界大型电站锅炉、大型游乐设施、长管拖车、石化成套装置、长输管道等高参数、高技术含量特种设备法定检验和技术服务;为重达2044吨、壁厚达到350mm世界最大煤液化加氢反应器量身定制检验技术方案,填补世界空白……从“一穷二白”到硕果累累,中国特检院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在多个领域开创了行业先河。

科技创新作表率

作为行业领军人,中国特检院始终把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敢于也善于啃科技攻关这块“硬骨头”,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深入探索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200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时任中国特检院压力容器事业部主任贾国栋正带领着技术团队奋战在燕山石化大检修现场。他们在这次工作量大、强度高的石化装置大检修中,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方法。通过引入风险理念,改变了将过去固定周期、固定项目“一刀切”的检验策略,根据设备风险大小分类施策,合理配置检验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贾国栋带领的技术团队从2002年起就承担了成套装置风险评价、安全诊断技术研究和软件开发等科研任务,制定了包括适合我国承压设备无设计寿命、超标缺陷较多等4类66种损伤模式的国家标准《承压设备损伤模式判别》和包括10种典型成套装置基于风险检验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建立了我国承压设备损伤模式数据库,为RBI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该院共为200多家企业共计700多套装置实施了基于风险的检验,既延长了检验周期,又缩短了停车检修时间,为企业节约了检验检测成本、辅助工程成本,保障了装置的长周期安全运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底,面对特检行业存在的科技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为普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服务企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时任原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局长陈钢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特检院牵头组建了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历经近10年的发展,特检行业科技工作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到“众筹创业”的可喜变化,科研投入累计超过8亿元,建立起了以中国特检院为核心,百余单位、千余专家、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大型科研团队。目前,平台理事单位已发展至55家;平台主要成员单位共有40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2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100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200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平台还连续举办3届全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活动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强化了“中国特检”品牌。

中国特检院科研工作从“七五”到“十五”开始起步,不断发展壮大。进入“十一五”,研究内容从承压类特种设备拓展到机电类特种设备,首次实现8大类特种设备全覆盖。研究领域也从“硬技术”拓展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治理研究等“软科学”。“十二五”期间,中国特检院在科研项目数量、人员投入、研究覆盖面等方面均稳步增长,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示范等方面均获得国家科技支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

进入“十三五”,中国特检院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和科研立项工作,动员全国特种设备行业科技力量,牵头组织130余家单位的240余名专家共同编制了70万字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2025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和公共安全领域,中国特检院牵头立项的“十三五”2016-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则达到了9项,参与课题6项,再创该院历史新高。

技术支撑敢担当

无论是为行业发展打造基础标准,还是配合政府监管部门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电梯安全风险排查、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等专项工作。无论是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特种设备安全保障,还是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风力发电、海水淡化、以及央视春晚舞台等相关设备提供多元化的技术服务,处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特检院技术人员冲锋陷阵、激情奉献的身影。

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前夕,中国特检院成立了由院长林树青任组长的奥运会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等6个城市开展奥运会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相关工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大型游乐设施定期检验、出租汽车公司车用气瓶不拆卸检验、“奥运核心区”部分压力管道全面检验等检验任务,荣获全国质检系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特检院派员参加原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专家组,立即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冒着余震,分赴绵阳和德阳排查隐患,协调调运500支氧气瓶和20立方米液氧支援成都,还负责解决了医院等重点救灾单位的电梯安全运行问题,为保障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检院还组织全体员工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先后3次捐款共22.8万元,捐赠100多万元仪器设备。

特种设备事故,领导重视,百姓关心,媒体关注。作为行业领军人,中国特检院还肩负着为全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提供技术支撑的职能。无论是2012年山西省晋中液化石油气泄漏爆炸燃烧重大事故,2013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重大事故,还是2016年1.24丰城电厂施工平台倒塌等事故,在受委托开展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中国特检院都第一时间选派专家赶赴现场,根据实际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深入开展设备失效机理和事故原因分析。

2013年6.3吉林德惠禽业公司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时任中国特检院总工程师寿比南研究员担任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他多次组织专家深入事故现场,对现场氨制冷设备破损情况,爆破口、燃烧痕迹等进行勘验,并组织做好断口提取、检验鉴定等工作,他们克服现场高温、氨气泄漏、腐臭以及建筑坍塌等困难和危险,昼夜不停,加班加点工作,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得到专家组、调查组的高度认可,寿比南和中国特检院技术团队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国务院调查组领导充分肯定。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特检院与广西特检院、新疆特检院分别合作设立东盟特检中心、中亚特检中心,积极开拓国际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服务市场。与此同时,他们还依托近30年来对40多个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开展技术评审积累的丰富经验,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平台,推动我国法规标准得到相关国家的认可,服务我国产业特别是石油化工产业“走出去”,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一带一路”核心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017年11月,中国特检院开展了援助西部、节能攻关系列行动。他们牵头组织各地特检机构共计11家单位奔赴青海、西藏和新疆建设兵团,联合开展特种设备检验大会战。经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大会战,完成三地360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1108台套设备的检验任务,排查设备近5000台,服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近2000家,发现隐患11943处。这次大会战,是中国特检院用实际行动在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行动。

优良作风斗志强

谈到该院的党建和作风建设工作,中国特检院党委书记郭元亮发自肺腑地说:“我们正是因为把抓党建的主体责任牢牢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通过狠抓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才培养出了一代代‘甘愿吃苦、甘于寂寞、甘心奉献’的特检院人。”

外人也许很少知道这个行业的艰辛与不易。检验人员爬到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塔吊、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顶上进行操作时,需要承受高空疾风劲吹等安全考验;检验人员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检验各类大型的容器、锅炉,需要克服内心恐惧的考验;检验人员在几近封闭的容器里完成一次次检验任务时,需要忍受空气里弥漫的粉尘……在中国特检院,一线技术人员年出差平均超过200天,有的职工小孩出生时还在外开拓业务,不能陪伴照顾妻儿,有的职工刚举行完婚礼就告别新婚妻子,连续在外出差5个月;又如,实施石化装置大检修项目时,一声令下,凡是被点到的同志,尤其是一批老同志,都不讲条件,冲锋在前,爬塔钻罐,经常深夜还在现场工作和整理记录报告;很多同志长年在野外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凭着坚强的意志去攻坚克难。

正是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特检文化的熏陶和感召下,中国特检院人不断传承和发扬“四特”精神,在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

这里有长期致力于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技术研发并取得重大成果的科技领军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沈功田研究员;以有限的生命长度创造出令人起敬的生命宽度的优秀材料专家、共产党员左尚志博士;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翔博士;有游乐设施技术专家、原国家质检总局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梁朝虎博士;有参与构建大型成套装置完整性管理方法体系的石化技术专家、原质检总局直属机关三八红旗手戴澄同志……这里还有5次获得原质检总局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原质检总局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中国特检院压力容器事业部;荣获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质检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质检科技兴检先进集体、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的中国特检院压力管道事业部……先进典型鼓舞人心,榜样力量激励斗志,中国特检院一批又一批优秀特检人、优秀特检集体不断树立起特检卫士的典范和标杆,向全行业、全社会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为“中国特检”增添了更灿烂的光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步入新时代,中国特检院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如既往发扬“四特”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勇作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将继续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的局面,再创事业发展新的辉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