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专家谈如何推动“质量变革”和实现新“三个转变”

2018-01-17 10:17:38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实现新“三个转变”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专家谈如何推动“质量变革”和实现新“三个转变”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质量变革”,从而显著增加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专家们认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坚持“质量第一” 推动“质量变革”

“我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质量变革’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一是发展的战略层面,反映了要以‘质量第一’为基本遵循的发展理念、目标导向和路径选择。辐射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根本上来讲,我国现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义就是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在追求‘质量第一’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优先’,通俗地讲,就是在追求‘好’的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快’的发展。”知名质量专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蒋家东认为,还有两个层面分别是发展的价值层面,反映了要以“质量第一”为评价、考核、行动和决策标准的价值取向。辐射到我国的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治理体系中,都要围绕“质量”来设计、来布局、来评价、来考核,突出“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离不开发展实体经济,而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是建立质量优势,因此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实施“质量变革”正是应有之义和切入点,关键举措正是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发展的制度层面,反映了要以“质量第一”为法律、制度和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辐射到我国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乃至文化体系中,都要突出、彰显和倡导“质量”思维,要着力健全质量法制,加强质量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推动先进质量文化建设。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要推动质量变革,关键是要抓住3个关键性的问题: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背后是人的质量,质量变革也只能依靠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来支撑,所以要大力的发展教育,大规模的开展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尤其是要突出企业家的转型升级;真正的做到以需求为导向,质量是固有特性满足需要,只有满足了需要才能真正的提高质量,质量也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所以要让市场发挥在质量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竞争中让消费者以脚投票来引导企业质量的提高;要突破性的发展“团体标准”,标准是质量的具体表现,要让政府标准真正发挥公共性、基础性和市场准入性的职能,同时全力的发展由社会组织、行业组织来制定的“团体标准”。不同“团体标准”的竞争,能够使产品质量更好的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又能刺激“团体标准”参与者不断改进的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团体标准”能够拉动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融合发展,真正让市场对质量变革起到决定性作用。

落实新“三个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意味着要通过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来实现经济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物质要素的消耗来实现增长;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意味着通过量的快速扩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质量问题已经取代数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着力于提升质量,让中国质量成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新动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意味着我们要向品牌要效益,没有自主品牌,中国只能沦为世界代工厂,只能赚钱微薄的加工费,无法实现丰厚的品牌溢价,中国品牌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必须以高质量为基础,必须通过中国人的创造力来实现。”蒋家东认为,新“三个转变”体现了更宽阔的宏观视野,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向的重大历史性判断。实现了新“三个转变”,中国经济也就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演进。

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教授认为,新“三个转变”提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突出了党中央对我国制造业的重视和期望。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优秀企业说使用的最先进技术装备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些设备技术含量高,产品价格昂贵,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制造。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还是需要挖掘中国人的创造力,还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