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让云计算溯“标”而上

2017-08-25 09:54: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让云计算溯“标”而上

——云计算产业亟待标准化规范

□ 胡 阳 本报记者 沈 洪

万达与美国IBM公司合作,正式进入公有云业务;腾讯全面提速腾讯云的全球化布局;华为强力投资打造公有云平台;百度正式将云计算服务定名为“百度云”……业内靠前的企业,不约而同看准云计算,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将计算的任务发布在大量的计算机的资源池里,让用户可以根据所需来获取计算力、存储的空间以及信息上的服务,包括3种服务模式,分别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有这么一个比喻,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像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或银行;计算资源像水和电,随时可获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数据信息可以像银行储蓄一样存在云计算的数据中心里。也就是说,“云”可以提供海量数据、提供存储和超大规模计算,以云计算为基础设施的应用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其可以作用于规模量最大的实时交易系统,可以让人们免受交通拥堵,可以计算百亿光年外的浩瀚宇宙等等。

目前,云计算产业已进入蓬勃发展期,2016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高达2000多亿美元,较2010年的683亿元翻3番,年均增速20.7%。在我国,深圳、上海、杭州等地陆续创建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推动云计算产业在数据中心、云操作系统、云服务平台、云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催生了华为云、百度云、阿里云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服务商。然而,在产业快速成长的同时,核心技术掌控力不强、创新标准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且滞后、能耗浪费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

在技术掌控力方面,我国云计算服务商主要利用国外的开源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虽然利用开源软件在云操作系统、管理工具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在开源社区的话语权还比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开源技术掌控力不足,存在知识产权风险。同时,国内企业间尚未形成开放合作的核心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导致研发重复投入和对国外开源技术的路径依赖严重。

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企业、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向云服务商转型,但因各自的技术架构、数据接口和应用模式存在差异,加大了多“云”间协同和整合的难度。同时,数据开放方面,各省市虽已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建立开放数据目录,但哪些数据应默认开放,哪些应授权开放,各省市尚无统一标准。

在资源利用方面,近年来,云计算数据中心重建设轻应用问题较突出。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数据中心数量超255个,设计容量超728万台。大部分数据中心资源部署分散,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率情况突出,无法满足云计算应用及发展需要。例如,占市场份额60%以上的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平均能耗效率(PUE)在2.2~3.0之间,未达到国际标准提出的1.1~1.5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横向整合与纵向重塑浪潮的重要基础设施,有鉴于以上3个方面,想要打造一个能满足企业和行业特点的云环境,推动云计算的深层次应用,亟待“标准化+”保驾护航。

一是尽快编制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明确云计算发展路径。围绕开源技术、移动云技术、云基础软件等前沿核心技术内容,编制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云计算产业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通过标准先行推动云计算整合发展,强化技术攻关,提升在芯片、基础软件、高端存储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国际标准化,摆脱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

二是应该制定统一的跨云数据标准,规范发展。依据《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加快制定虚拟化、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接口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云计算服务质量、互操作、服务迁移、大数据挖掘分析等相关服务标准规范,从根本上减少跨云运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数据产生、收集、处理和使用方面的基本标准规范,使开放属于社会公众的数据信息资源有“标”可依。

三是推动绿色环保数据中心建设,提升能效水平。统筹规划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标准,开展云计算能耗技术标准国内外比对,提升优化数据架构技术,加快在节能减排技术、数据中心高温化技术、模块化数据中心技术等能耗管理领域取得新突破。

云计算高速发展,安全防护是关键,标准化将更为有效地保障云计算的服务优势,溯“标”而上,助力中国在云计算的蓝海中,从原来的“追随者”逐渐走向“并驾者”,最终变成“主导者”。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