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多国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渐行渐近

2017-08-09 08:55:4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王娅莉

眼下,中日韩美等多国都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我国也出台规划,到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将进入市场;而近期美国开始放宽无人驾驶汽车限制。无人驾驶,开始向我们走来。

中国:智能化引领产业新一轮发展

前不久,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智能化作为我国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汽车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要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要达到10%。

新一轮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机遇面前,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众多传统汽车企业也动作频频。

新能源和智能化是北汽集团的重大突破口和增长极,北汽正在全神贯注地聚焦技术、产品、资源和市场,把先发优势转化为领先优势。

此外,一汽集团也与百度车联网部门就车联网解决方案、高精地图等产品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计划近期在其旗下的多款车型搭载。据了解,早在2015年底,一汽集团已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城市环路以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

东风汽车则与华为在车载领域进行合作,涉及车载电子产品、车载通信设备、车联网等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具有情感化自动驾驶的智慧汽车。长安汽车则针对汽车智能化发展进行了5年规划,提出2017年将引入车道保持系统;到2020年,将搭载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系统。

目前,我国车企大多已掌握了远程遥控泊车、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技术。多数车企认为,到2025年实现高速自动驾驶没有问题,甚至有部分车企认为,到2025年可以实现综合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和车型量产。

美国:放宽无人驾驶汽车限制

近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投票通过法案,该法案将帮助福特、谷歌和Uber等公司更方便地在美国道路上测试及部署无人驾驶汽车。该法案将被提交至众议院大会讨论。

目前,该法案距离成为真正的法律还有很远。不过,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两党议员认为,该法案能够取得成功。该法案名为“汽车发展中确保未来部署和研究安全法案”,也被简称为“无人驾驶法案”。该法案将允许企业在美国道路上测试最多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和汽车行业巨头必须向美国政府证明,他们的无人驾驶技术与传统汽车一样安全。作为交换,美国交通部可以让自动驾驶汽车豁免某些联邦安全要求,例如汽车必须安装方向盘。

与此同时,该法案将启动一项进程,促使相关部门重新思考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确保在全新的自动化时代里制定最合理的保障措施。这项立法禁止各州自行制定针对无人驾驶汽车设计和操作,以及软件的监管规定。不过,各州仍将保留一定的权力,限制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行驶。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项举措标志着苹果、福特、Lyft、谷歌、通用汽车和Uber等公司的重大胜利。这些公司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游说,希望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能力,最终让自动驾驶汽车面市销售。

可以肯定,如果众议院委员会刚刚通过的法案成为法律,那么这些公司将必须遵守某些新的联邦监管规定。这包括向联邦政府提交更多的安全评估报告,加强车辆的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并公布相关政策,介绍汽车如何收集司机和行程数据。

目前,美国已有20个州制定了自主的无人驾驶汽车法律。这一法案可以避免无人驾驶汽车行业遭到多重监管。

印度:科技公司追逐自动驾驶技术

与其他国家政府大力支持自动驾驶汽车不同,近日,印度交通部部长尼丁·加德卡里明确表示,印度不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因为印度混乱的交通是自动驾驶的噩梦。

在宣布这项禁令时,加德卡里还反问道:“印度还有很多没有工作的人,我们怎么能允许这种车辆上路呢?”

据悉,这并没有阻碍印度科技公司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追逐。有消息显示,印度塔塔集团(旗下拥有捷豹和路虎等汽车品牌)2014年就开始在班加罗尔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了。

眼下,包括中日韩美在内的多国都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去年,Uber旗下自动驾驶卡车公司Otto的大型拖挂车就携带2000箱百威啤酒来了次120英里的跨城远征,而Uber的死敌Waymo也开始了自动驾驶卡车的测试。在美国旧金山、匹兹堡和亚利桑那街头,则分布着Uber、Waymo、通用和苹果等多家公司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拿到加州自动驾驶测试执照的公司更是超过20家。而韩国人为了发展自动驾驶,甚至专门新建了一座城市。

不过,这项技术离进入主流还有一段时间,而在硅谷专家看来,印度可能是最后用上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因为这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实在是太差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