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胡立彪:让“中国制造”无可替代

2017-07-10 09:42:04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按照传统,全美各地在这一天要燃放焰火,以示庆祝。今年也不例外。不过,有美国媒体引用美国焰火协会(American Pyrotechnics Association)的报告称,美国93%的烟花爆竹是由中国制造的。美国去年进口了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烟花(其中96%来自中国),但是美国的出口额仅在1000万美元左右。对此,美媒评论,尽管“美国制造”是一句广受欢迎的口号,一旦涉及价钱,美国人还是经常会转向中国。

美国媒体拿这个说事,既有对政府方面的揶揄之意,也流露出一些无奈和不甘。国内媒体对此有所关注并进行报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制造”的自豪。不过,从这件事上找满足感没问题,但不能自豪过甚,毕竟,美国人的尴尬并不能转化成我们的成就,而“中国制造”在世界立足,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尴尬。笑到最后才算成功,我们离这一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事实上,从美国媒体的报道及国内网友的一些跟帖中,就已经能够察觉到某些足以令我们尴尬的东西了。美国在烟花上对于中国的进口逆差确实很大,但有网友表示,“比起波音的生意,这不过是芝麻大的活儿”“卖给我们一架飞机,人家就把逆差赚回来了”。更关键的问题是,烟花这东西并不是美国人造不了,只不过是他们自己制造成本高,而从中国进口更划算。说白了,美国人看中的是中国产品的廉价。对于美国人而言的“划算”,放在“中国制造”的角度就是低利润。对此,一位网友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低端出口都是这样,不降低价格和利润,不给人家拿大头,永远打开不了别人的市场。”

人们常说“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却并不知道这个词背后残酷的市场逻辑:“物美”是由劳动创造,正常情况下应当对应一个体现劳动价值的合理高价,但许多“中国制造”产品却常以“价廉”应之,这就必然要折损劳动价值,而尴尬恰在于,不是“中国制造”不想价高,而是不能也不敢,为了市场生存只得无奈选择“价廉”。

这种现实之残酷,从人们每日须臾难离的智能手机产品即可清晰反映出来。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2016年手机市场出货报告显示,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4%,体量进一步扩张到14.9亿部。出货量排名前10位中,除了三星(第1)、苹果(第2)和LG(第7),其余7位全部是中国品牌。从出货量上看中国手机品牌都挺给力,但一看利润,国产手机就显得极其可怜了。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总营业利润为537亿美元。其中,苹果营业利润为449亿美元,占比高达79.2%;三星为83亿美元,占比为14.6%。而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华为的利润只有9.29亿美元,占比1.6%。另外两家上升势头很猛的中国手机品牌OPPO和vivo,同期的利润份额则分别为1.5%和1.3%。

与智能手机一样,近些年许多“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走的都是量大利薄的路子,这条路当然并不好走。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诸多产品领域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但我们征服他们凭借的还不是无可替代的技术、品质和品牌,而是被动的“价廉”。一旦人家不高兴,是可以找另外的“价廉”产品替代的,或者以此相逼,迫使我们向“更廉”的底线下探。因为没有质量和技术底气,事事受制,处处被动,一些中国企业才罹患上严重的软弱症和依赖症。这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是致命的。

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当我们面对“中国制造”遍及全球的现实及来自全球市场的各种赞誉时,第一反应不该是自得,更不是自满,而应该是自警和自省。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已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如今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体现低劳动力成本的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在最能体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优势在迅速提高。一句话,我国制造业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我国政府和广大企业已经认识到“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开始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方向转变。而“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布局,也体现出政府对“中国制造”走出低谷实现升级的渴望和决心。我们相信,“中国制造”经历一番阵痛,一定可以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实现完美升级,以优质优价、无可替代的好产品占领全球市场。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