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遏制食品谣言泛滥需对症下药

2017-06-20 08:44:5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吴学安

海南省食药监管局近日透露,尽管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有关“棉花肉松”的视频已被证实是谣传,但屯昌县两名居民近日仍然跟风发布屯昌版的“棉花肉松”视频,分别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3天、罚款500元。据统计,今年以来,海南有5人因发布食品安全谣言被行政拘留和罚款。

(据《法制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噪音”之一。特别是和民生相关的食品药品相关话题,更是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知微传播分析平台和中山大学对1000多条社交媒体的谣言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9成以上的谣言围绕着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和健康养生。根据互联网监测发现,80%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有的甚至从2007年就在网络上传播。尽管有大量相关的辟谣内容,但是谣言仍然广为传播。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6个面孔”,即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而这些又是谣言传播常常采用的手段。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感性多于理性,有误解和疑惑时,科学权威的信息发布又不及时、不到位,舆论场就会被相关谣言迅速填补。因此,面对泛滥的食品安全谣言,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自媒体要多理性思考、少盲目转发,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为家人请迅速扩散”的谣言制造者要依法惩处。

生活在信息时代,对信息优劣真伪的分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尽管谣言在任何年代都存在,但是当谣言遇上了网络,搭上了微信朋友圈等新出现的网络工具,它的传播能力就被放大了,自然它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也放大了。人们不但要相信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法律,还要相信谣言止于责任,也就是止于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另一方面,对健康谣言的干预应该未雨绸缪,权威机构和专家们应增加主动性,学会掌握新时期的传播媒介,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在健康传播中不能失声。通过权威信息的介入和引导做好科普,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使谣言不攻自破。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传播环境,让谣言失去生长的土壤,给公众带来正确的卫生和健康知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