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胡立彪:谁最该向一次性用品说不

2017-06-19 08:29: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谁最该向一次性用品说不

□ 胡立彪

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北京市城管委提出将推动出台“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相关政策。这应该是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对民意所向的呼应。中国青年报近日就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虽然民意总体向好,但要把政策推进下去并收到预期效果,却可以肯定地说难题不少。当年“限塑令”刚推出时,民众也是一边倒地支持,期待白色污染因此得到治理,但到现在9年过去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似乎并未减少,许多人还是该用用该扔扔,白色污染依旧没有得到遏制。如果没有执行力,缺少民众践行,再好的政策恐怕也难逃沦为一纸空文的命运。

事实上,近些年一直有一些地方在试图推行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措施。比如,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发出倡议,减少宾馆酒店的一次性用品(主要是俗称的“六小件”:牙刷、牙膏、香皂、沐浴液、拖鞋、梳子)摆放,有许多星级宾馆曾签署协议;2009年,湖南长沙酒店停止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2014年改为禁止免费提供“六小件”);2010年,广东省旅游局颁发《关于星级饭店逐步取消一次性日用品的通知》,广州甚至规定酒店无偿提供一次性用品最高将罚1万元。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大都是过一段时间后以“恢复提供”草草收场。

对于旅游服务经营者而言,最终“恢复提供”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六小件”再小也是要花成本的。而即使花钱也要干的事,其背后显然有更大的利益推手,这就是市场需求。谁的需求?当然是消费者,这其中应当还包括一些口口声声喊着支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人。

其实,要往根儿上捯,一次性用品的出现,就是消费者追求方便、省事、便宜的消费需求的产物。一次性商品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其泛滥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后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之外,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扔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些商品在用材和制造上的低成本性,这就使得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成了它们的通病。一次性用品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与之伴生的危害却恰恰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讽。

有学者指出,在不少消费者的观念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带有偏差的消费文化,即强调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却忽视了生态、能源、环境的再生产;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却忽视了偏差的言行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少消费者的“偏差”表现为言行不一:嘴上认同“取消一次性用品”,也明白这样做的社会价值,但要让他践行因而遇到不便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时,却会以“切身利益受损,用户体验降低”为由指责企业商家。显然,若“取消一次性用品”没有得到来自消费端足够的价值认同,容易使企业商家陷入“囚徒困境”——别的商家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了,会吃亏。而为了避免利益损失,他们宁可采取“保守的稳定”这一行动策略,断续提供一次性用品,以讨得那些“有要求”的消费者的欢心。

基于各种纠结的利益关系及失败教训,若出台“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政策依然过于柔性,要考虑道德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折中,恐怕仍然收不到应有效果。所以,政策必须要刚性,要有强制措施,以确保落到实处,产生实质效果。如果政令只停留在纸上,政策权威性将被降低,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当然,要真正从根儿上解决问题,还得从需求侧着手。这就要求消费者必须改变观念,消除对一次性用品的认识误区和消费依赖,并真正建立起绿色环保意识和资源危机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个“人人”绝不能是虚指,而必须指向每一个实体的人、指向自我才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