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侧记

2017-06-05 08:16:06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强强联手中创新

——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侧记

□ 尹克强 本报记者 王 越

“生产和科研的结合推动了体育器材产业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在科研、生产、销售反馈的过程中,围绕产品‘标准’这个核心,怎么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我认为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检验检测、认证平台支撑。”泰山集团董事长卞志良侃侃而谈。

近日,在山东乐陵泰山体育集团总部会议厅,围绕体育健身器材行业如何创新发展的讨论正在火热的进行,这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理事会的一幕情景。来自全国一流的体育健身器材生产企业、体育原材料生产企业、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体育检验检测权威机构的专家们汇聚一堂,从不同角度表达着创新的思路和看法。

定位高端,打造研发、生产、检验的三要素结合的一体化平台,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的需求,是联盟强强联合促进发展的需求。联盟29家单位在讨论中形成了一致的共识。

基于这个共识,联盟理事会圆满完成了由第一届理事会向第二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河北省质检研究院当选联盟理事长单位,该院院长国建峰当选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国建峰表示,“我们要以设在质检研究院的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服务载体,推动‘产检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检测技术机构,服务联盟广大会员,推动国内体育器材产业成果转化向着世界尖端潮流方向发展。”

我国体育器材发展的前景如何?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体育市场的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随着体育企业产业意识的提高,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内的体育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产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改革和产业运营的深入研究,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体育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体育行业中的翘楚。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等目标,已经勾勒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路径。

一家独大的观念已经落伍,强强联合才是产业发展必需。联盟秘书长卞志勇介绍,“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批准的99个联盟中唯一一个体育产业联盟。联盟成立以来,开展合作科研项目22项,突破新型健身器材关键核心技术68项,申请发明专利120件,新型发明专利24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9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个,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项,举办大型主题论坛两次等等。

检验检测的品牌同样是生产力。河北省质检研究院国家体育用品监督检验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91年成立,是经国家体育总局认可的国家级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权威机构。中心授权室内外健身器材铺装材料,体育场馆设施及设备,塑胶跑道,人造草坪,竞赛器材,户外运动及休闲用品等178项产品及参数的检测能力。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3人,拥有400余台套国际先进检验设备和国内一流的检测环境,先后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0余项,自主研制检验检测设备20台,组织和参加学术论坛交流100余次,发表学术专著和论文200余篇,曾先后承担了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器械和赛台安全检查验收等10余次国际、洲际赛事安全验收工作;每年承担体育用品的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工作。自成立以来,中心积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全国各级政府、质监、教育、体育部门及广大企业提供了公正高效的第三方检测平台。目前,国体中心正在加强国际互认合作。

思路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国建峰谈到,联盟下一步将着力加强新型健身器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以“三个平台”为基础,推动联盟发展共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做强“产检研”平台。以国体中心为基础,吸纳国内知名体育研究学校、认证机构,科研机构、检测机构、成立联盟的专家平台,聚集共同能量有效地处理各种专业技术问题,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建好标准研究制订平台。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跟踪学术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集中研讨一些重大项目的标准、理论问题,国体中心以质量科技创新为核心,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咨询、培训、认证、标准等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争取共同制定一批新产品标准,推出一些在国内和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三是搭好交流合作平台。以技术交流为载体,通过定期举办现场交流会、标准宣贯会、政策答疑会、学习考察会、技术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工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