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共建更好的汽车召回生态

2017-03-22 08:46:58 中国质量新闻网

赵天奇 作

□ 本报记者 赵 伟

截至2017年3月15日,我国自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汽车召回以来,累计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活动1374次,召回车辆3862.22万辆。这是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前往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采访,所获得最新的独家官方信息(详见图表)。

2016年一年内中国汽车召回首次突破1000万辆,达到1133.5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在进入实施召回第13个年头的2017年,汽车召回在快车道上继续“深踩油门”:据统计,截至3月15日,相关车企今年已召回77次,召回数量已达到193.25万辆。

虽然是借鉴国外的一项经济法规制度,但汽车召回10多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势头之猛与增长速度之快,全球唯此一家:3个1000万辆的汽车召回,用时分别为9年、2年和1年。并且可以预见,随着世界最大汽车产销量冠军地位的稳固与延祚,中国汽车召回的规模和影响力,必然将名列世界前茅。

健全召回法规的“魔力”

行业人士关注到,汽车召回在中国近13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体现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国内连续3年的汽车召回量,都在500万辆以上。更为可喜的是,2016年汽车猛增到1100多万,实现了质的飞跃,有力地保障了消费者的车辆使用安全。这其中,《条例》法规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仔细盘点中国汽车召回制度会发现,《条例》是其中的中流砥柱。此前,自2004年10日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质检总局等4部门共同发布的规章规定,它开启了中国汽车召回的元年。

而《条例》的出台,成为我国汽车召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质检总局的部门规章升级为国家行政法规,使缺陷汽车召回法律的层级更高、效力更大,为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安全权益,提供了法律级别的保驾护航。

此后,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则进一步将制度细化和更有利于执行。

据管理中心介绍,鲜为人知的是,近几年在其他法律中,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均对“召回”概念有了直接引用。这说明,由国家质检总局肇始的召回制度,已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质检总局的一项工作重点,是要推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标准体系的研究,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使“三位一体”(法律体系、行政法规、标准体系)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已经规划了近10项标准,包括召回编号、召回效果评估、生产者指南、零部件供应商指南等方面。

如何看待法规对中国车主的权益保障?国内许多专家认为,我国汽车召回制度体系目前已基本齐备,应该说,甚至比一些汽车工业强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体系还要完善。如果再加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三包”规定,从制度层面,中国车主拥有的权益,放在全球考量也是拔尖的。

总体而言,相比成熟的汽车市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召回制度,我国汽车召回历史才10余年,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不断完善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从《规定》到《条例》,再到《办法》,我国基本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组成的汽车召回法规体系。实施近13年来,所产生的神奇“魔力”有目共睹。目前,汽车行业已逐渐形成了“履行法律义务、主动实施召回”的良好氛围。

当然,召回制度发展到今天所展现的成效,既有监管制度的突破,也有企业召回责任主体的积极推进,更有越来越关注召回的消费者对召回制度认识的突破。

召回实施“世界同此凉热”

3月14日,捷豹路虎(中国)向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自10月9日起,召回部分进口路虎揽胜和捷豹XF汽车,共涉及28346辆。这是高田气囊缺陷而导致在国内最新的一次召回,今年由于安全气囊导致的召回比例高居第二位,多达19次。

据了解,因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异常破裂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在全球引发了大规模的召回,受影响车辆超过6000万辆。

与之相对应,在中国,以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统计,包括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华晨宝马等在内的21家国内生产企业,已向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并向社会发布了召回信息,共计90次召回,涉及车辆高达964.66万辆。据统计,在2016年度国内召回排行榜前10位中,有7位都是因高田气囊问题上榜。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国外发现缺陷、引发召回,再延伸到国内召回的案例。记者从管理中心了解到,该召回案例中国同步于美国,管理中心一经发现,便立即启动了在中国的缺陷调查,并发现国内有34家厂商在使用高田气囊。

国家质检总局对高田气囊缺陷调查的影响,在去年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后,今年继续显现,包括宝马、捷豹路虎等知名厂商也加入到了召回的行列中。

另一方面,由中国境内发现缺陷、召回,进而实施全球召回的状况也同样存在。早在2012年,针对广泛而集中的中国车主投诉,质检总局启动了对大众DSG问题的缺陷调查:征集故障信息,组织大规模车主回访,开展现场调查,召开专家分析会与技术交流会,认定DSG变速器存在缺陷,会产生安全隐患,并依法通知大众实施召回。此次大众累计召回了100余万辆相关车型,并引发了全球的召回行动。

虽然每个国家对缺陷的认定可能存在差异,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尽相同,但很多国家在产品安全基准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认识,所以目前很多召回都是全球性的。如果一种产品在国外进行召回,该产品同时也在国内销售,且存在相同缺陷,也应当在国内召回。

当前,同一车型国内国外不同步召回的状况,在中国已得到极大改善,已经完全改变了内外有别的局面。

呼唤良好的召回生态环境

衡量召回,不仅有绝对数量的统计,还有“召回率”的概念。它用来考量年度召回数量与新年年度销量相比较。以上世纪60年代最早实施召回制度的美国为例,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3年召回量超过5000万辆。2016年美国汽车召回数量为5320万辆,而当年的汽车销量为1786.63万辆,召回量远超汽车销量,达到近3倍的比例。

中国去年召回了1100多万辆,而汽车销量为2800多万辆,召回率连1/2都不到。通过中美两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召回率对比,显然,中国汽车召回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不过,影响中国汽车“召回率”的因素并不简单,有监管调查能力、技术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有企业对召回的认知和积极性的意愿,包括对车辆缺陷发现和解决设计缺陷的能力;还有消费者、媒体等如何看待召回的社会氛围等。

质检总局近年来持续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监管措施,通过行政约谈和缺陷调查,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召回义务。其中,经启动缺陷调查程序而召回的比例,从2014年首次突破60%,达到65%后,2015年为64%,2016年则上升到75%以上。

对此统计数据,人们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国产汽车质量远没有令人高枕无忧,而车企当前的主动召回意愿,与产销近3000万辆的全球最大市场之间,存在鲜明的落差。

当前中国的汽车召回文化氛围与生态土壤,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还存在着许多“亚健康症状”和误区,如“缺陷车意味着产品不好”“车企召回多就是产品质量差”“召回就是退车换车”“车辆召回消费者一定可以获得补偿”“投诉了应当启动缺陷调查”等等。更有甚者,一些自媒、小报将车企召回举措作为负面信息“曝光”,摆出穷追猛打的架势,使得处于召回责任主体的许多车企心有顾忌,担心品牌和声誉受损,不愿召,不敢召。

据统计,奔驰在中国实施召回的次数最多,并以实际行动为行业众多车企做出了自己的诠释:除了对社会和消费者的担当,更有自信,一个百年品牌,不会因召回而砸了牌子。事实也如此,全球消费者并不因召回而看低了奔驰,该买还是买。2016年的中国豪华车市场,奔驰销量在与老对手宝马、奥迪的角逐中拔得头筹。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召回是预防性措施,以少量的缺陷案例找出问题共性,为绝大多数车主提前消除安全隐患。厂商通过召回举措拿出不菲的资金保障车主的安全,乃至生命。生命无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厂商进行召回乃是在做功德无量的大善事。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召回越多,自己越受惠。

“召回不可怕,就怕不召回。”这应该是汽车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和谐共存的哲学辨证。

如果有一天,99%的召回为汽车厂商的主动召回,政府发挥有效、但是有限的监管作用,一般无须通过缺陷调查、约谈,公众和车主理性地视召回为免不了的寻常事。一个良好的汽车召回生态,大体应该是这般模样吧。

缺陷产品召回相关数据汇总

(本图表由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为本报特别提供,数据截至2017年3月15日。)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