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数据孤立或成智能制造发展最大“瓶颈” 智能制造互联共享势在必行

2017-03-07 09:58:5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梁乔玲 本报记者 傅江平

物料入场,部件加工,零件装配,质量检测,产品封装,仓储物流……装配机器人用智能视觉检测、自动导引装置(AGV)完成着一道又一道工序,娴熟精准,没日没夜地运作,鲜见到“人”的身影,这便是“智能工厂”的概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纷纷发力智能制造,先进制造方案陆续出台,作为“创新之都”和“制造大都市”,深圳在工业4.0、“中国制造 2025”等战略的指导下,也走上了机器换人、制造智能化的道路。然而,深圳“智能制造”的概念自提出已有数年,也诞生了很多工业4.0联盟,但仍“步履蹒跚”。

“深圳不少传统制造业都正在告别以量取胜、粗放经营的模式,对企业而言,制造过程智能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尤其是在人力成本飙升、竞争激烈、用户对产品一致性要求更高的情况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业内人士指出。

“智能制造与以往制造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我们用感应设备实时、自动采集数据,并上传到客户的服务器,当某个产业出现异常,系统就可以精确追溯到整个生产过程,结合后台数据分析问题点。此外,还可以提前分析出哪个物料缺货,提前下单,保证生产效率等。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优势,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个过程‘数据互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深圳市德富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屠国权表示,“深圳智能制造目前最大的‘瓶颈’很可能就是数据孤立。”

据了解,深圳智能制造产业目前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方面,不少深圳制造厂商“盲目跟风”,对真正的智能化“一知半解”,只引进了部分设备单元和生产环节,数据分析并未形成规模效应,距离真正的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缺失,设备提供厂商之间“各自为政”,研发着不同参数的设备,彼此之间无法实现共享、互联,“技术壁垒”现象普遍,缺乏整体协调性,行业尚未走向成熟。

“不能数据共享,就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制造一体化。在数据不同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指出,智能制造要围绕大数据和支持功能展开,要打通数据壁垒,为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没有数据的标准是空的,一流的企业要做数据。能为行业建标准,才能代表企业的先进性,才能掌握行业的话语权。

“推动整个制造行业智能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单靠企业是不够的,协会联盟、政府都要行动起来。”大族激光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曹锋认为,协会除了扮演沟通协调平台的“角色”,还应当成为制定行业数据标准的单位。据了解,大族激光在3年前就“进军”智能制造领域,为3C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供生产设备单位,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和追溯。目前他们正与金蝶等硬件和软件厂商计划展开合作,设计一整套统一的生产设备和系统,率先寻求数据互联的“突破口”。

实际上,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也频频“亮招”,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方针,致力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牵头制定了《“中国制造 2025”深圳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三大政策,以及推动全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和可穿戴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鼓励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让智能制造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环节。目前,相关部门、单位也正在积极研究、对接产业链,助力智能制造进入“快车道”,实现新的一轮发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