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赵伟:兄弟同心,其利可否断金?

2017-02-22 08:59:59 中国质量新闻网

兄弟同心,其利可否断金?

车国春秋

□ 赵 伟

2月17日下午5时左右,一则消息震撼了中国汽车业,也在汽车微信朋友圈中被反复刷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几乎同时发出公告:双方共同创建的“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当天在长春举行。

根据协议,中国一汽和东风公司将在创新中心的平台上,共同探索科技创新管理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共担技术和投资风险,降低研发成本,以快速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前瞻共性技术的研究水平。同时,该中心的使命为面向技术革命前沿,以智能化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自主创新、智能引领、绿色发展、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两家公司在前瞻共性技术领域的研究。

从合作内容而观,双方将集中在5个领域:构建前瞻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基础和先行技术研究成果;发展智能网联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培养汽车技术创新人才,推进汽车科技创新与先进成果转化;投资高投资强度的试验验证设施设备;培育双方共同的战略供应商。

尽管双方握手的形式是“合作”而非“合并”,但这两家中国汽车领军性的“巨无霸”级企业的首次携手,在业内外许多人士看来,此举仅为前奏曲,双方下一步还蕴藏着诸多合作可能,其中的最大选项是——“合并”。

之所以称一汽和东风为同门“兄弟”,不仅在于双方的“家长”都是国资委,还体现在双方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上: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落户湖北十堰成立的东风汽车公司,起家的底子很多来源于汽车业的“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直接的人力、物力输送。近年来双方的掌门人竺延风和徐平,也是直接在东风和一汽之间对调互换。

如今,兄弟之间的血脉,首先共同搭在了技术创新中心上。应该说,面对全球汽车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前瞻技术上联手研发,协同布局,才有可能提高研发效率,抢占技术制高点,这是与跨国车企形成对等竞争的前提,也是双方合作的出发点。

不过,双方此举在外界看来并“不解渴”,有好事者对双方下一步的“合并”进行了猜想:在当前央企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前有南车、北车的合体,近有宝钢、武钢的联姻,都是在各自行业内高大体量的组合,而汽车业这两家重量级的组合,将是大概率事件。

问题在于,兄弟俩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后,步调会一致吗?日子能过得更好吗?

从两大集团的产品布局看,乘用车领域都强在合资板块,也最赚钱,但又分属不同的跨国品牌。以一汽的合资体系为例,不仅有大众、丰田这两大全球销量冠亚军品牌的高高在上(车辆挂着洋品牌LOGO、销量也被同时统计在洋品牌内即是明证),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即使是大众一个体系内,最近一汽还在为奥迪要到上汽集团另开分店过日子而烦恼。

这仅是产品层面令人纠结的一角。又如商用车版块,由于技术体系来源不同,长期占据国内市场前两位的一汽解放和东风商用车,合并后是产生强强组合的“叠加效应”?还是各自开展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其实,双方最迫切合作乃至合并的,是自主乘用车这一版块。比起后起的吉利、长城、长安、广汽和北汽等自主品牌的现实赶超,被寄予厚望的一汽和东风在自主乘用车上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国人和产业的期待。所以,双方在自主乘用车上的合作迫在眉睫,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断金”乃水到渠成之事。而合力构建资源的突破口,恰恰是共同技术研发,这也是一汽和东风深思熟虑的结果。

至于“合并”是否一定会形成“大小王”必杀格局,目前议论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创新的研发上,一汽与东风的“轻奢”合作,必要且逢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