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未来汽车:新定义 新使命

2016-08-24 09:18:02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未来汽车:新定义 新使命

逐渐成为智能时代和未来社会的一种交通服务

  □ 本报记者 张海燕

  汽车产业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传统车企在造车,新兴力量也在造车。那么,最终哪种力量将成为主导,汽车产业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呢?在近日一个有关汽车产业未来之路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提到,汽车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更不是简单的某一种技术,而是能够把很多产品、技术和相关产业集成在一起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他说,汽车产业正面临智能重构。

  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汽车将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赵福全认为,未来汽车产业将在互联互通、自动驾驶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进入汽车行业,是因为他们把汽车视为可移动的智能互联终端。原来汽车是点到点自由移动的工具,汽车企业打造的就是这样一种产品,但是未来汽车将不单单是一种产品,而是逐渐成为智能时代和未来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服务。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赵福全认为,未来将赋予汽车新的使命:一是共享经济。原来购买汽车才能使用,这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未来拥有汽车并不重要,使用汽车才是目的,汽车共享将是共享经济的最重要体现和最高境界之一。二是服务经济。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今后的服务经济阶段发展,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移动工具,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服务。三是智能时代。未来整个社会将步入智能时代,智能汽车伴随着使用者一起走进千家万户,并与其他智能产品、技术紧密相联。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传统汽车产业确实受到巨大挑战,因为以机械为主的传统汽车业可能无法完全胜任打造智能产品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理解的传统汽车产业正在被颠覆或者消亡,新兴的移动生态将引发垂直的产业链整合,由现在的OEM垄断向产业无边界的方向演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业的没落,恰恰相反,将给汽车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

  赵福全认为,人的智慧要在机器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让机器有效地执行命令,需要以卓越的机器本身为基础,也需要卓越的“智慧”控制为升华。比如汽车底盘要实现所有应有的功能,制动、转向系统等硬件必须有效,然后才能依靠软件控制更好地发挥硬件的潜力。也就是说,“智”和“能”是有机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智”让“能”更好地发挥,“能”让“智”得以体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智能汽车只要“软”的部分做得好就可以了。

  四大挑战中国最为严峻

  针对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赵福全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18辆,世界平均160辆,美国800辆以上,欧洲平均约450辆左右,日本约600辆,中国如果接近欧洲平均水平,饱和点就将是每年6500万辆,这是通过数据测算出来的。一旦达到这样的规模,中国能否承受?答案是否定的。汽车发展需要两大资源,一是土地资源,二是能源资源,这两项中国都不充分。但过低的千人保有量又不符合汽车发展的经济规律和广大国民的内在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汽车保障资源顺畅自由移动的战略作用。因此,千人保有量达到300辆左右,也就是年销量4000万辆,这个数字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未来还将有1500万辆的市场增量,并且主要集中在家用乘用车领域,这是巨大的商机。

  当前汽车产业面临4大挑战,赵福全认为这4大挑战分别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他说,这4大问题全球都一样,但在中国最严重。以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来讲,一旦中国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全球的问题。而这4大问题需要用三化来解决——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是技术的问题,信息化是产业基础支撑问题,而智能化则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三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前者指向低碳化,主要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后者则指向信息化、智能化,让汽车更加聪明,从而为人类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出行,也助力节能减排。需要注意的是,未来产业创新不止是通过产品和技术来实现,更要结合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并以商业模式和金融资本作为有力杠杆,最后协同实现汽车产业的大发展。

  内涵外延都将发生巨变

  未来的汽车产业,空间将不断扩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跨产业的并购合作将屡屡发生,跨界将成为常态。新兴力量谋求通过进军汽车产业获利,传统力量同样可以加快变革来把握机遇。赵福全提出,我们要从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的高度,从出行、互联、共享、娱乐等多维的角度看待汽车产业的生态链,系统思考,积极行动。

  汽车产业的机会非常大,挑战也非常多。赵福全强调,未来汽车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最古老的“新兴”产业。汽车产业人才、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是传统制造业的载体,更是新兴产业的载体,代表着大量复杂技术集成应用的最高境界。

  要打造好未来汽车,既要把我们传统的、基本的“能”做好,更要把未来的、前瞻的“智”做好。总之,汽车是产品的载体、技术的载体、应用的载体、集成的载体、创新成果的载体,也是学科的载体、产业的载体、价值的载体。《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