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林鸣:问问谁能 “长生不老”?

2016-06-30 08:51: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林 鸣

市场上最大最持久的一台戏,要数“保健品销售”。您瞧,保健产品琳琅满目,“专家”、“教授”轮番上阵,“粉丝”沉醉于“剧情”,“演员”在台上又蹦又跳,绝不惜力。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让众多俗人相信:自己也能像张果老那样长生不老。然而,这场演出的“门票”价格不菲。几盒内容不清的药物数千元,一张“包治百病”的床几万元。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不是“演艺人士”所关心的了。

说起保健品营销暴利,民间早就有断言——“除了劫道的,就是买药的。”以前常购买某品牌养颜胶囊的何女士,迷途反省后揭露说,在一些不法保健品商家的促销手段中,最为常见的是“免费”陷阱。有的在居民小区里非法组织保健食品推销,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后,就“诊断”出老人家患有某种“疾病”,并声称其需要购买服用哪些保健食品;有的推销商则采用免费试用的方法,当市民试用后,即使没有明显效果,也会出于情面购买;有的商家则以公司周年大庆之名,组织老人免费游玩,提供免费用餐、专车接送等,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推销。还有的推销商雇托儿宣传,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等,用以欺骗消费者。当有些老人发现上当受骗,表示再也不会购买时,奸商也不会感到气馁——只要十个人中有一两位上当的,他们就会赚嗨了。

见此情景,官方就坐不住了。权威部门强调说: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的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作为消费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这么说吧,只要遇到宣称“包治百病”的,最有力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呸。西方科学家说得更不客气。芬兰、美国公布了联合研究结果:长期服用某些营养保健品,非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研究人员收集了近4万名美国妇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健康信息。这些妇女中65%的人常年服用15种不同保健品。结果发现,这些保健品中只有钙和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大多数保健品与死亡率上升有关,比如长期服用叶酸、维生素B6等任何一种维生素以及铁、镁、锌、铜等保健品都有可能增加死亡风险。出师未捷身先亡,这一结论是“长寿族”不愿看到的。

追求生命质量已为共识,时下依赖保健品的中老年“大军”云集,甚至一些年轻人也纷纷加入服用保健品的行列。深究起来,真信保健品“长生不老”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只是认为可以增加抵抗力。其实,对健康人来说,在这个营养过剩的年代,滥补营养的做法显然不聪明。平时只需一副好心态,三餐健康饮食、加上适度锻炼,才是最棒的“保健品”。除此之外,公众心里应有一个明确判断——世上并没有灵丹妙药,这世上真正“长生不老”的,只有黑了心的骗子。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