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本期话题:控制“药占比”治标不治本

2016-04-19 09:11:0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本期话题:控制“药占比”治标不治本

  因为药比超标被扣奖金,医生“婉拒”只开药不检查的患者?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有医生在门诊桌面上摆出“安民告示”,表示由于上月开出的药品费用超过了检查费用,其奖金扣剩18元,因此希望得到“只开药不检查者”的体谅。就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已责成广东省中医药局立即开展调查。4月13日,广州市中医院回应称,医院确有规定内科系统药品收入不得超过总业务收入的50%,但强调医院既不允许开具大处方,也不允许滥检查。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控制“药占比”不是治“看病贵”的良方

  □ 犁一平

  以控制“药占比”的办法对付“开大处方”等“过度治疗”,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把“药占比”降下来了,药费减少了,“过度治疗”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考核医院“药占比”成了硬指标,医院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必然采取少开药、多检查的办法来对付,于是医生动辄要求病人检查,或者以种种理由建议多做检查,从而维持“合理”的“药占比”。

  这样一来,药费的比例的确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开大处方”的现象会得到一定遏制,但检查费用却不知不觉地上涨了。具体到每个患者,有的可能降低了看病总费用,有的则因为病情较轻,用药较少,而检查项目过多,检查费用远远超出了药费。于是乎,看病“总费用”反而增加了。换言之,部分患者成了控制“药占比”政策的受害者,未免有点儿冤枉。由此看来,控制“药占比”并不是治疗“看病贵”的良方,须进一步改革。

  那么,到底用什么办法既能够解决“看病贵”问题,又可以防止医生消极怠工呢?毋庸讳言,每次围绕“看病贵”进行的医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变了味,不是达不到解决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目的,反而成了“跷跷板”——不是这头上去了,就是那头上去了。一方面,刹住了过度治疗,药费下降了,但检查项目又抬起来了,检查费用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医生不开大处方了,不滥用药了,但医生的工作热情下降了,看病不积极了,服务态度差了,患者被婉拒,或被变相拒诊成了常态。这样的医改肯定是不成功的。

  那么医改到底怎么改才好呢?笔者认为,医改是全社会的事,要深入医院,既听听医生的看法,又听听患者的意见,还要征求一下社会的意见,以兼听的姿态深入了解医情、民情、社情、舆情。收集、整理多方意见,从中提炼、归纳出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找准“看病贵”的“病根”,剖析医改“处方”始终不对路的原因,正视患者、医生的利益,直面医改问题,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回归医改的民本本质,然后体系化解决一揽子医疗机制体制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甚至问题没有解决,还打乱了原来的秩序。

  “医疗版安民告示”只会稀释医改红利

  □ 杨 兰

  从这寥寥数10字的“医疗版安民告示”中,我们不难读出当事医生的心酸与委屈,在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医疗版安民告示”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公众的吐槽点主要集中在院方“药占比”的指标化规定上,也有部分网友觉得当事者太过矫情,手中打着“委屈牌”,心中却难掩“开单提成”的冲动,无异于明火执仗。

  不容否认,指标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曾几何时,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性医疗难题,为了扭转“以药养医”的“大处方”医疗困局,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曾对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药占比”等等硬性指标进行了严格地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执行的过程中,指标化管理对策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政策打折、掉价的弊端,难以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这则“医疗版安民告示”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悉,炮制这则“安民告示”的是一位肿瘤科医生,作为一种重病慢病,癌症患者大多都是经过医院反复检查确诊、反复治疗过的,只需要长期地服用药物调理即可。对长期的病患而言,久病成医本就对自己的身体病情心知肚明,加之长期的治疗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如果每次就医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检查”,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不说,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此一来,非但没有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难题,反而还会变相加剧这一社会问题的恶化,势必激化医患矛盾,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只是头疼脑热的患者,“药占比”的硬性规定势必出现“药费低、检查费用高”的倒挂现象,这在公众看来,既不符合医疗常识,也有失客观公允。

  其实,为了完善社会医疗体系,促进医疗均衡发展,国家层面一直都在探索医疗改革的新路径。然而“医疗版安民告示”背后暴露的政策打折消减问题只会稀释医改红利。就拿当事医院来说,迫于“药占比”的压力,部分医生可能会为了降低“药占比”而婉拒那些只开药不检查的“药费全贴”病人,这显然与救死扶伤的医疗宗旨和医德要求相背离,这些催生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无疑值得相关部门好好反思与警醒。

  总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说,“医疗版安民告示”的出现着实难脱牟利敛财之嫌。对院方而言,只有秉承医德善念,将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才能体现医疗本身的公共属性与价值取向。《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