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胡立彪:“利从险中求”的心理要不得

2016-01-27 09:29:57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通报称,在近期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通报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其实,关于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罂粟壳的新闻隔三差五会有,人们听得多了差不多也已经有些麻木,见怪不怪。不过,这次还是引起“强烈关注”,原因就在干非法添加勾当的人太多,涉事餐饮单位竟多达35家。人们可以忍受并习惯于有人偶尔干坏事,而一旦干坏事的人太多且成为常态,这时问题的性质就变了,人们的态度也会因此改变——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问题的症结其实并不难找。我们看懂了罂粟壳这东西的社会属性,当能明白一二。翻阅我国古代一些药典,我们会发现,罂粟壳作为药材用于治病,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比如《本草纲目》记有治疗久痢不止的方子:“罂粟壳醋炙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事实上,现代医学也认可罂粟壳的药用价值,比如从中提取吗啡等成分用于止痛等。

   然而,世间万物,有一利常亦伴有一弊。而罂粟壳为药之利,在许多时候常常被其弊所掩,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罂粟壳中所含有的多种生物碱,即使含量不大、纯度也不高,远不可与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同日而语,但它们毕竟也是同样的成分,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对那些从未接触过毒品,且对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来说,其“功力”却不可小觑。长期食用这种东西,人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甚至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最终上瘾,具有潜在的吸食毒品的倾向。

   有利有弊,亦正亦邪,罂粟壳可谓人格分裂。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我们对待它,也要画出界线,态度鲜明,不能混淆。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有这样的比喻:“就像菜刀在厨房里是烹饪美食的工具,而拎着它上公交地铁则就成了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伤人凶器,罂粟壳作为药用是救人的天使,而被用来制造毒品或者非法加入火锅底料等食品中就成了害人的魔鬼。”前文被查处的35家餐饮企业,就其行为性质来看,就是故意混淆善恶界限,把罂粟壳里的魔鬼放出来,自己也因助纣为虐,成为魔鬼的帮凶。

   鉴于罂粟壳用于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对罂粟壳原料的管理,对非法使用罂粟壳原料行为的打击从未停止。在政府监管部门不间断的打击下,为什么仍有不法商贩敢于买卖使用罂粟壳呢?有利可图当然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当下餐饮业整体不景气,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商家为了留住顾客(也不排除为了迎合某些食客的特殊需求),抱着利从险中求的心理,偷偷使用罂粟壳。如果与他人与社会无害,求利于险也没什么不对,但这个“险”一旦成为他人或社会的“危险”,那问题就严重了,这样求利就成为违法行为,从而也就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了。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种植罂粟的行为涉嫌犯罪,依据犯罪情形不同,将面临最高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而公安部在《关于坚决制止、查处在食品中掺用罂粟壳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中特别强调,餐饮单位在食品中掺用罂粟吸引顾客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该行为涉嫌欺骗他人吸毒罪,将面临最高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法律的利剑就高悬头顶,谁触碰到那根红线,就必会遭到严厉惩处,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