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地板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分析

2012-03-15 09:45:5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五大问题让人很闹心

——地板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分析

   第40届武汉家装(建材)展日前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众多知名家装公司和400家建材品牌悉数亮相,还吸引来手绘墙、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参展。图为地板展区。孙新明摄

    □ 本报记者  郑建玲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向往,以舒适、美观特性著称的地板,在居室装潢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直接促进了我国地板业的发展。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地板质量问题,消费者的投诉也日益增多,这一方面与我国地板生产企业众多、不规范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则在于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地板专业知识的缺乏,变着花样欺骗消费者。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使地板行业形象受损。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地板品种虽然目不暇接,但从材质上看,主要有4类,即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三层和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强化地板与竹地板。除此以外,软木地板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但因受原材料和价格的制约,在市场上的销量还比较少。

   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地板产销量约3.97亿平方米。其中,强化木地板约2.35亿平方米;实木复合地板约9070万平方米;实木地板约4260万平方米;竹地板约2510万平方米;其他地板约323万平方米。与巨大产销量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消费者的投拆因此也络绎不绝。

    记者通过多方搜集信息发现,目前消费者对地板质量问题的投拆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案例一:

    未经封蜡遇水变形

   2011年底,广东珠海的倪先生为了进一步发展公司业务,新搬了办公室,并通过朋友购买了一批强化地板,对办公室进行装修。但地板铺好两天后,倪先生发现有3处泛起了水泡。他随后向厂家反映,被厂家告知是因为他在清洁过程中操作不当,致地板遇水引起变形。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厂家承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出售的是未经封蜡处理的产品,遇水难免起泡。

    专家点评:

   地板起泡是较常见的质量问题,但是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地板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清洁方式不对。一旦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上诉3种途径维权。地板起泡如果长时间不解决,不仅会让用户自己和家人住得不舒服,而且还会发出声音,影响邻里关系。

    案例二:

    产品损耗率过高

   2011年10月,南京的张女士在购买地板时被厂家告知,为了颜色的统一,要预留一定的损耗,并建议她多买一些地板,以防不时之需。张女士的地板铺装面积本为86平方米,她为此特意购买了90平方米的产品。如果全部用完,产品的损耗率应在5%合理范围内;如果用不完,厂家承诺可以退掉多余产品。但是在地板铺装过程中,工人表示产品不够用,让她再买两平方米的地板。这样一来,她所购产品的损耗率就达到了7%。经多方协助交涉,厂家最终退给了张女士因其铺装不当多花的两平方米地板钱。

    专家点评:

   近年来,地板厂家为了多卖产品并且不让消费者退货,在地板铺装的过程中不时出现恶意损耗的现象。比如将一块90厘米的地板,只切割成40厘米使用,其余的扔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增加消费者的支出。根据国家出台的GBT20238-2006《木质地板铺装、验收和使用规范》规定,地板铺装损耗率通常不应超过5%。如果消费者发现损耗率超过5%,可以向商家索赔。

    案例三:

    实木地板里跑出小白虫

   2011年3月,一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王小姐,在装修婚房时特意选购了某进口品牌实木地板,没想到铺装后不到两个月,满屋子地面上跑出了很多米粒大小的白色小虫,受阴雨天气影响,小虫还有繁殖越来越旺盛的趋势,这让王小姐心烦不已。起初,地板厂商派人检查后认为地板里没有明显虫眼,认为虫子是从外面爬进来的,但王小姐向当地消协投诉后,被认定虫子确实是从地板里滋生繁衍的,需要厂家重新铺装。

    专家点评:

   实木地板生虫很可能是蛀木虫,这种虫卵在木材生长时就进入木头内包裹着。制作实木地板过程中,厂家都会对木材原料进行蒸煮杀虫,一般能杀灭虫卵,但有时也有例外。为此,消费者在选购实木地板时,最好与商家在合同里注明地板生虫的处理措施,避免可能带来的纠纷。

    案例四:

    色差明显引纠纷

   2011年2月,刚刚装修完的孙先生说:“我装修时买的实木地板价格不便宜,为的就是买高价的产品换个装修顺心。谁知高价货也没能让我满意。100多平米的地板里,有十来块带有明显的色差。铺上去咋一看还以为多个什么东西。”孙先生要求退货,但其要求遭到拒绝。

    专家点评:

   从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色差问题是地板消费纠纷中占据较大比例的问题。色差问题是由于同一种木材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天气、土壤等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木材,在边材和心材产生的颜色差异。因此,轻微的色差并不算是质量问题。但是到底如何才是不能接受的色差呢,这在消费者和商家心目中有着不同的标准。目前,我国实木地板相关标准对色差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实木地板时,如果地板面上的节疤和周边的木材脱离,就表示这种实木地板并非优等品的木材制造,尽量不要选购此类产品。

    案例五:

    辅料配件不环保

   消费者陈先生2010年年底装修房后,总能闻到家里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气味,经多方查询,并借助专业机构检测,发现问题出在不环保的踢脚板、地板胶、地板垫等配件上。陈先生为此多次与厂家交涉,但被厂家以各种理由搪塞。

    专家点评:

   将地板胶、踢脚板、地板垫等配料、辅料通过与地板搭售的方式蒙混过关牟取利益,已经成为一些地板商的惯用伎俩,而这也正成为百姓家庭的环保隐患。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地板时,不要只注重产品的品质,而忽略了这些辅料的质量与环保,对于这些地板“配角”产品,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产品。否则,可能暗藏杀机。同时,在选购产品时,切忌为了省钱,对地板和相关辅料配件选购不同的厂家,给自己带来后顾之忧。

   基于上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和消费陷阱,专家特别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地板产品时一定要谨慎。

    抽查数据库

   上海市质监局于2011年10月下旬发布的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场产销的实木地板产品,有18.82%质量不过关。本次共抽查了85批次实木地板产品,不合格批次达16个,上海市和外省市生产的产品各占一半。经检测,大亚(江苏)地板有限公司生产的圣象柞木实木地板、湖州南浔福到家地板厂生产的中菲枫桦木实木地板等4批次产品被查出标志或包装标识不合格。

   四川省质监局于2010年4季度对木地板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抽查,共抽查了43家企业生产的70批次产品,合格67批次,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5.7%。本次抽查不合格项目主要体现在表面耐磨和浸渍剥离上。其中,表面耐磨性能是地板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寿命。

   陕西省质监局于2011年第2季度对人造板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合格率78.6%。此次抽查依据人造板类产(商)品监督抽查细则中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人造板产品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浸渍剥离试验、漆板表面耐磨、漆膜附着力、表面耐污染、面层木材树种、甲醛释放量、标志或包装标识、含水率、表面胶合强度11项进行了检验。人造板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甲醛释放量、静曲强度、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试验、表面耐磨、吸水厚度膨胀率等项目不合格。

    选购小窍门

   鉴于对地板专业知识的缺乏,中央地板网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地板时要走出以下5个误区。

    误区一:以价格作为选择地板的首要标准

   目前市场上地板品种众多,价格混乱,有些地板材种在外观上很相似,只要稍加处理就可以作为名贵地板来卖,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其真假。因此,在选购地板时,不仅要看地板的价钱,更要注重地板的质量

    误区二:过分挑地板的颜色

   眼下,很多消费者买地板对颜色很看重,就像买衣服挑颜色和式样一样。其实,选择地板的精华不是挑颜色,而是要看是否实用。

    误区三:重时尚轻耐磨

   地板是长期使用的物品,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考虑它的耐磨性能,不能为了追求时尚盲目跟风,选择耐磨性能差、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地板。

    误区四:要素板不要漆板

   有的消费者认为,素板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板的好坏,而漆板刷上油漆后看不出地板的好坏了。其实刚好相反,素板是在地板面层上刮了一层腻子,从而盖住了地板上的虫眼、活节等瑕疵;而漆板则是将地板块打磨平整后,直接在板子上刷油漆,从而使板材上的缺陷一览无余。

    误区五:重选购轻铺设

   地板在完成销售环节后,只能视为半成品,只有安装之后才是成品。“一分地板,九分铺装”,地板铺装也已经成为衡量地板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还要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地板时一定要去信得过的家居市场,首选名牌产品,并认真查看标志、包装和检测报告。其中,标志应有生产厂名、厂址、电话、规格、数量、检验合格证、执行标准等内容;包装应完好无破损;检测报告应查看直接影响使用质量与寿命的主要技术指标,如甲醛释放量、表面耐磨、吸水厚度膨胀率等。此外,在铺装前一定要及时验收地板的质量、数量、规格、花色、材质等是否与选购要求一致,原则上买谁家地板让谁家铺装,以免出现质量问题时无法追究责任。对“全外文包装”的产品应谨慎购买,进口商品应有中文标示和海关检验证书。《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