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辉煌60年•9月先锋】1993年

2009-10-14 07:53:1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辉煌60年

9月先锋

    今日阅读:1993年

    报刊检索:人民日报

    刊登日期:1993.09.15

    原文标题:继续深入“打假”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点评人:刘伊婷

    原文选摘   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我国一大批名优产品的信誉,危及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祸及广大消费者,败坏我国出口商品的声誉,并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致使大量税利流失,资源浪费,干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秩序。

   去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打假”的决策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一年来,在各部门、各地方的联手“打假”,协同配合下,查处了一大批假冒伪劣的案件;这一重大举措顺乎民意,深得人心,利国利民。但是,“打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打假”,必须继续运用舆论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对那些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和个人,要公开曝光,要点厂名、厂长名。要加大行政制裁的力度,坚决取缔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窝点和集散地。要依据法律,给予经济处罚,不使制假售假分子在经济上得到任何好处;对触犯刑律的,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

   各级政府还必须把“打假”与扶优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和弘扬名、特、优、新产品,充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出口创汇的需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点评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许多产品质量、档次、品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是,某些产品质量问题仍令人担忧。特别是法制建设亟待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制假、售假的违法分子乘虚而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已构成一种社会“公害”。

   1993年,正是这样一个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打假呼声四起的年代。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这也许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时,社会各界纷纷联动,共同致力“打假”,联手研究生产管理、流通环节、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堵源截流寻找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滋生蔓延的对策,那就是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健康发展。《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