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集团:传统化工企业的转型突围

2019-09-04 10:48:41 新华网

“在传统产业中,科技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靠一朝一夕以赚钱快的思维是不会有核心技术的。”

从1987年的两台被国有企业淘汰的无水氟化氢生产旧设备起步,32年来,东岳集团致力于氟材料和硅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从传统产业转型突围,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在传统产业中,科技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靠一朝一夕以赚钱快的思维是不会有核心技术的。”在东岳集团的发展历程中,这句话成了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体会最深的一句。

传统企业突围关键靠技术

1999年,在全球关注臭氧层保护的大环境下,张建宏从报纸上看到清华大学教授朱明善在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

当时,东岳集团在制冷剂产品的产能上已经是全国同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但张建宏依然决定要拿下这项技术,并一年往返北京十多次,终于打动了朱明善,实现了与清华大学的签约,成为我国唯一自行研发,被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部门认定并一致推广的绿色制冷替代品。

一年后,尝到甜头的张建宏将目光瞄准了有着“塑料王”之称的聚四氟乙烯项目。但在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给了东岳“一盆凉水”,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市场格局下,东岳很难干成。

面对来自业界的质疑,张建宏一个个拜访专家,“我们要坚决干这个项目,成了算大家的,不成,算我张建宏和东岳的!”经过11 个月的建设,以同行三分之一的人员、三分之一的时间和三分之一的投资,东岳 3000 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一次试车成功。结束了中国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和低档次小规模生产的历史。

自主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外企业是不会把核心技术卖给我们的,国内企业要想领先世界,创新之路就要与国家战略、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张建宏对此深有感触。

在他看来,一个民营企业要走得远、走得扎实,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道路。

我国是氯碱工业第一大国,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由于未突破离子膜技术,我国氯碱工业一直受制于人。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未来能源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国家多个五年计划均把离子膜列为需要突破的十大技术难题之首。

2003年,在杭州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东岳集团与正在从事全氟离子膜研究的张永明博士结缘一拍即合,由此东岳集团认准了氯碱离子膜项目迎难而上,充分发挥氟树脂基础技术和产业大平台优势,开始攻关这一项目。

但面对国外对离子膜相关知识产权的大面积覆盖,东岳只能另辟蹊径。这期间,除国家支持的项目研发引导资金外,东岳集团在当时年销售收入只有8亿元的情况下,开始了累计投入5亿元以上科研攻关。

2009年,东岳集团“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的国产全氟离子膜终于研制成功,不仅让进口离子膜价格应声回落45%,也让国内氯碱行业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创新不止步

东岳集团创新的脚步并未因为成功而停止,国外巨头有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往往是市场应用一批,技术储备一批,研发一批。一旦有打破垄断的同类产品出来,马上推出新一代产品和下一代产品,使竞争者一直处于技术落后的状态,以致难以为继。

面对国外对氯碱离子膜的绞杀和市场打压,2010年起,东岳离子膜研发团队进行了6年的升级换代和市场应用技术攻关。东岳集团最新一代国产氯碱膜DF2807成功使用,各项运行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氯碱离子膜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的突破。

虽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东岳集团也曾饱受非议,但东岳的创新步伐始终坚定。目前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太阳能封装膜、钒电池膜、锂电池膜、污水处理膜、海水淡化膜等系列产品,在膜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

可见,东岳能够用走到世界高端技术的前沿,主要来源于企业多年致力于氟材料和硅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深度科技创新之路。

人才是企业创新活力之源

为了走好这条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东岳集团非常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各地企业激烈的人才引进竞争中,东岳集团地处的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对于人才的吸引并无优势。

为此,东岳实行了“人才在哪里,市场在哪里,东岳就在哪里”的人才全球化机制,将研发和专业化机构设到人才密集区。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

一方面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先后与清华、北大、化工规划研究院等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企业的科研机构建在高校里。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借智发展,在全球建立了拥有200余名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的人才库,使一大批高级人才成为企业的“非在册员工”。

地域吸引力较低,就加大投入筑巢引凤,将偏僻之地打造成人才高地。近年来东岳投资超2亿元,建成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位于一体的综合研究院,为进入企业的人才提供一流创新平台。

对于特殊人才施行特殊政策,不给任何进入东岳的人才设限。首席科学家张永明刚到东岳时,张建宏坦言:“搞科研我不如你,搞科研人才我更不如你,我就给你所有授权了。找什么样的专家、给什么样的待遇、职务和责任范围都由你来定。”

依靠灵活的人才机制,东岳已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院校引进180名博士、硕士、专家到东岳安家落户,将东岳打造成了“人才高地”。

可以说,东岳人才理念“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恰是东岳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之源,也包含了张建宏创建企业的初心和追求。

正是这种人才理念,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脊梁,让“东岳”从一个仅有两只小转炉的小作坊,成长为如今的氟硅材料高新技术企业。

32年来,东岳坚定走在科技研发这条道路上,依靠技术创新与人才从传统化工企业成功转型。在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打造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企业成为东岳的新目标。

下一步,东岳将建设千亿级氟硅产业园区,打造高科技智能化企业,尽快实现氟硅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高铁、电子和环保等产业的国产化替代,承担起中国由氟硅材料大国向氟硅材料强国转变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 李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