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临港 布局A股:汉能上海移动能源圈雏形已见

2019-08-28 16:00:09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徐曼曼 发自北京

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内,一场事关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的建设动员大会,正在这里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在大会上,包括上海米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米亚”)在内的13家企业获颁新片区的最新营业执照。值得注意的是,米亚其实是全球移动能源概念的提出者和开拓者—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汉能”)旗下的子公司之一。

80公里外,位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G60沪港高速的北侧,20多栋高矮不一的庭院式建筑拔地而起。在这些建筑的顶部,覆盖着一个1.5公里长,像云朵、又像波浪般高低起伏的“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未完工的钢结构熠熠生辉。

这个即将成为上海新地标的建筑,名为“拉斐尔云廊”。建成后的云廊,不仅会是一个空中花园,还将被太阳能光伏面板所覆盖,变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发电站”。巧合的是,这项技术的提供者,也是汉能。

在历史大机遇下锚定里程碑式的产业布局,汉能显然是有备而来。代表米亚领取营业执照的汉能总裁袁亚彬在现场表示,汉能计划以上海为中心,进行全球最先进的柔性薄膜太阳能原材料、装备、芯片、应用产品全产业布局,并将全球研发中心、全球销售中心、产业创新平台一并落户。

今年6月初,汉能薄膜发电以股票置换方式完成港股私有化,开创香港资本市场乃至全球资本市场先河。

随后,袁亚彬发布了汉能登陆A股“三步走”路线图,称公司计划于今年内完成资产重组、引战投等工作,并表示“主板与科创板都在考虑之中”。作为首批企业入驻上海临港新片区,对于汉能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无疑起到推动作用。

从2009年到2019年,汉能踏上了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关乎人类能源利用革命的道路。在这条不亚于互联网变革的道路上,汉能沿着薄膜太阳能轨道已经驰骋了十载。在聚集了足够的势能后,迎接汉能的,将是万亿级移动能源大时代开启后的浩瀚星空。

“首发阵容”正式亮相

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规划落地,嗅觉敏锐的高新企业正以“临港速度”布局自贸区改革的“新沃土”。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13家企业正式入驻新片区并获颁营业执照。

根据规划,临港新片区是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将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新片区将聚焦“亟须突破,但其它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关键领域。”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称。

剖析首批入驻企业的示范效应,或许更能生动、全面诠释临港新区的具体定位。

时代周报记者据公开数据统计,上述13家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生物制药等关键核心领域,其中上海米亚主营业务为研发制造全球唯一柔性铜铟镓硒技术核心设备,将汉能先进的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大规模国产化、量产化的体现,有望于今年实现正式投产,为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汉能集团的移动能源涉及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六大项,当仁不让地成为“亟须突破的关键领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8月20日“荣光时刻”到来之前,汉能早已在移动能源领域有了前瞻性的布局。

今年4月12日,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与汉能集团签署上海汉能移动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汉能将在上海临港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备的移动能源产业集群,集总部经济、研发、制造、销售、结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高科技+新能源”现代产业链。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移动能源生态产业圈将呼之欲出。

在汉能对产业规划的未来图景中,薄膜太阳能技术一旦大规模推广,将带来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市场。实际厚度不到一根头发丝1/10的薄膜,只用零点几秒就可以把阳光转化为电,薄膜太阳能技术可以让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

此外,另外两个“果实”—上海申芯移动能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米亚索诺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分别注册成立,并在有序地推进。

“上海拥有泛半导体行业最好,最集中的创新人才、科研院所、产业链资源、良好的装备供应链,物料供应链,可以支撑项目落地一切必备要素。” 袁亚彬说,而项目对上下游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可显著拉升上海及周边装备及原材料供应链企业及产品应用企业成长,将为上海打造移动能源生态产业圈。

假以时日,汉能移动能源的上下游产业闭环将初现雏形,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

开启产业“下一季”

在汉能的发展历程中,对“大势”的精准把握,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力作用。过去的十多年里,在汉能著名的“司训十八条”中,其中两条从未变动过:一条是 “汉能,没有不可能”;另一条是 “汉能,因祖国强大而强大”。

如果说2002年承接金安桥水电站只是让汉能在风口上“一举改命”,从2009年到如今,向薄膜太阳能领域发起的冲击,则有力证明了汉能对趋势的敏感性和布局的长远性。

2009年的全球太阳能市场,人们对“势”的理解在于成本低廉、市场接受度高、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当时,晶体硅技术占据了行业近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汉能投身薄膜太阳能的“另类”举动并不受市场的欢迎和理解。

然而3年后,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调整周期。风云骤变中,汉能极富先见性地定格薄膜太阳能为未来航向的举措,让其顺势而起。

2012–2014年,汉能先后并购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Alta Devices四家薄膜太阳能企业,技术方向涵盖铜铟镓硒、砷化镓两条主线。这一系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连续跨国并购,让汉能掌握了全球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

随后的故事众人耳熟能详。完成了技术整合的汉能成功开启了“第二条增长曲线”。其率先提出的“移动能源”概念更是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并成为国家能源改革的重要目标。

对于临港新片区的谋篇布局,则是汉能引领未来趋势的再次起航。如果“上一季”的10年是汉能将薄膜太阳产业能从0做到1,那么,“下一季”的开启则意味着从1做到100到无穷大。

行业未来巨大的潜力空间是汉能开启“下一季”的有力支撑。据测算,到 2020 年,全球可开发的薄膜太阳能市场为114万亿元,中国将超过 20 万亿元,相当于我国汽车产业的3―5倍。业内普遍认为,薄膜太阳能电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质量轻、形状可塑、易和建筑结合,未来在BIPV和移动端市场广阔。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拉斐尔云廊”上,铺设的就是汉能高效CIGS柔性组件。据了解,这一项目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研究与示范”。

对技术的加码,则为汉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动力引擎。从2009年起,汉能还先后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形成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起全球协同创新机制。

在砷化镓(GaAs)和铜铟镓硒(CIGS)等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保持着六项世界纪录。截至目前,汉能累计专利申请超过一万件。

“汉能要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成为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在汉能创始人李河君看来,这是一个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的目标。

(责任编辑: 李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