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基础材料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开启发展新篇章

2019-08-23 14:58:28 多彩贵州网

聚焦十大千亿级产业

贵州基础材料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开启发展新篇章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刘平萍)基础材料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障,对未来贵州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基础材料产业做强做优,以有色冶金行业为重点,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大力支持铝及铝加工等项目建设。确保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贵州十大千亿级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到,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190亿元。到2022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在各种重大利好面前,贵州基础材料产业蓄势待发。

传统基础材料的业界标杆

谈到贵州的基础材料产业,就不得不说贵州铝厂和贵阳钢厂。作为业界的标杆,它们见证了贵州工业发展的历程。

贵州铝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国开展大厂基本建设的时代,1959年7月31日,贵州铝厂具有试验性质的小铝厂电解车间进行投产,结束了贵州不产铝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贵州铝厂在全国首家全套引进160千安电解槽生产技术和装备,使中国铝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运用186千安技术翻版建设了贵铝电解三系列,对第一电解铝厂进行了环境治理技术改造,运用230千安技术建设了电解四系列生产线。这些技术也逐步推广到全国,促进了中国铝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些令人感到骄傲的成绩,也使得贵铝被业界称为“中国现代铝工业的摇篮”。

同样始建于1958年的贵阳钢厂,是贵州首个钢铁联合企业。1958年9月,贵钢生产出第一根直径24毫米的圆钢,结束了贵州不产铁的历史。随后,贵钢成功研发了一系列火炮用钢、导弹弹头用钢、飞机起落架用工、超高强度钢等,成为当时三线地区承担军工任务重要企业之一。八十年代,贵钢更是获得了国家级优级产品银质奖章等荣誉。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在贵钢和贵铝的带领下,曾经一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随着国内产业形态的进一步升级,贵钢和贵铝的发展逐步面临困境。

2008年,深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凝冻灾害的影响,贵州铝厂面临国内铝电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自身的体制机制等问题,曾经引以为傲的老牌工厂接近破产的边缘。针对复杂的问题,贵州铝厂随即制定了“退城进园、退二进三、退低进高”的“三退三进”转型升级战略。

“退城进园”,即是将位于城市中心的贵铝白云基地迁至清镇工业园区,实现产能转型升级并确保经营效果显著改善,建设升级版铝基地。“退二进三”,通过土地开发和企业改革改制,发展以现代工业性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员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退低进高”,退出低效无效资产,提高资产营运效率;退出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退出低效服务业,向高效工业性服务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转型,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三项升级战略促进了企业的均衡稳定发展,经营逐渐得到改善。

目前,“退城进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5年4月29日,贵铝氧化铝的“退城进园”项目-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清镇160万吨氧化铝项目首条氧化铝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2017年8月26日,贵州华仁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批电解槽通电投产。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公司的推进下,从“产能转移”上升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工艺,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主打产品的竞争力,使得贵铝焕然一新。

不止贵铝经历过转型,贵阳钢厂也同样面临产业转型的问题。2009年8月,首钢总公司重组贵阳钢厂,改名为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并启动实施贵钢城市钢厂搬迁的工程和老区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扎佐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

贵州铝厂和首钢贵钢公司作为上世纪的知名国企,都经历了从2008年企业急迫转型,稳健发展并再次壮大的过程,他们的发展历程也是贵州传统基础材料行业发展的缩影。

新型基础材料产业崛起

在传统基础材料产业经历转型阵痛的过程中,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新型基础材料成为贵州的必然选择。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型材料产业逐步呈特色化发展,形成了贵阳、遵义和福泉等3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并且贵州省自主研发的湿法净化磷酸、高强韧铝合金、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等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曾经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1996年以前主营传统磷化工业,但是2008年的金融风暴导致传统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发展道路。

2009年,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研发新项目,两年后成功研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磷酸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供货;2014年,贵州安达公司毅然拆除传统黄磷生产线,全力进军新能源产业,当年的销售额就高达7400万元的。转型前,贵州安达生产1万吨黄磷需要1.5亿度电,收入为1亿多元;而转型后利用1.5亿度电可实现9亿元的收入,这其中减少的排放不言而喻。

同样是环保标兵的贵阳移动能源产业园,创造性的生产出汉能薄膜太阳能的新一代产品——汉瓦,这种瓦片将薄膜太阳能芯片与高透光玻璃相结合,同时具备了抗风、抗压和高效能发电的优势。据悉,100平方的汉瓦基本上一年可以产生一万多度电,这相当于减排了322吨二氧化碳。这个项目也被列为贵州传统产业转型的典型项目之一。

2018年,全省基础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909.7亿元,工业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2.3%。今年1至4月份,基础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贵州基础材料产业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一系列改革的红利,必将“催化”贵州基础材料产业释放更多的内生动力,开启贵州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莳伊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