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自动驾驶 启动未来新征程

2017-08-22 15:19: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自动驾驶 启动未来新征程

□ 虞山/文

解放双手行驶于路上,这个仅存于科幻大片中的镜头,也许几年后就会发生在你我身边。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多次提及到了要重点发展汽车产业中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且要在智能交通建设和自主无人驾驶技术平台等方面实现突破。

如果几年后自动驾驶汽车真的来到身边,你又会如何选择?

  

国际车企决战2020

近几年,历经多次摸索,各大汽车公司的自动驾驶试验成果纷纷浮出水面。

原本宣称不会发展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丰田,公布了其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试验车的试验结果,该试验车通过自动驾驶实现了并线、车道保持、变道和分流等操作,并计划于2020年实现商品化。

随后,福特在上海宣布,将推出更加环保、智能的产品和创新的移动出行技术。福特中国CEO罗礼祥表示:“福特不会做第一家把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公司,但福特一定是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第一家公司。在这场较量中,福特必胜。”福特显然要在商品化过程中加速。

不过通用对自动驾驶车型商品化的推进速度似乎更快。自2012年以来,通用汽车一直在测试其“超级巡航”(Super Cruise)自动驾驶技术,这一技术已经确定将率先配备在2017款凯迪拉克CT6车型上。与此同时,日产和奔驰、奥迪的脚步并不慢,均已宣布将在 2020年上市自动驾驶汽车。

此后,包括博世、大陆、奥托立夫等汽车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开始投入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而谷歌、苹果等科技巨擎的参与更让这一领域风云骤起。

据了解,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能够进行每周10000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除了没有配备方向盘外,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身上,连油门、刹车、后视镜等传统汽车最基本的汽车操控部件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软件和传感器来帮助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按照计划,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正式推出。

相比传统汽车,伴随着高科技而生的智能汽车发展速度无疑更快。对于潜在的巨大商机的渴望,也是各大汽车巨头加快脚步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自动驾驶功能的全球渗透率将达到12%至13%,相关市值约为420亿美元。由此可见,如能在2020年成功占位,也就实现了未来对利益的分割。

  

国内车企集体迎战

与国外力争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的愿景不同,受困于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国计划实现无人驾驶的时间在2030年。

虽然计划实现的时间比国外晚了10年,但事实上,一汽、上汽、北汽、广汽、吉利及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已开始加速布局。2013年8月,上汽集团正式与中航科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中双方将在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汽也展示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路试,在时速60~120公里的工况下,该车已经初步实现远程遥控泊车、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智能行车功能。

“我们争取在2020年让上汽的汽车具备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功能,争取再花10年时间,上汽能够响应业内趋势,可以做到全工况、全环境下自动驾驶。”上汽集团表示。

除了上汽,广汽集团也正式宣布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比亚迪则携手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讯研究院(I2R)开始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曾公开表示:在未来的2~3年内,吉利汽车也将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10年,无人驾驶汽车或将进入消费者普及期,行业关注度将不断提升,相关汽车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汽车产业中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且要在智能交通建设和自主无人驾驶技术平台等方面实现突破——

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

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共性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支撑平台等。

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

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加快布局实时协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强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面向空间协同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导航定位网络,发展支撑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面向无人驾驶的车联网等。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规划》的发布,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提升为了国家战略,无疑也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提供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与方向。

未来并非坦途

据了解,目前国内多数车企在研发智能汽车中,都会遇到高投入、缺人才、长周期、淡理念以及技术壁垒难以突破等诸多难题。其中,国内的智能汽车大部分是基于量产车型上做二次开发。

“我们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不少自主品牌汽车负责人对于智能化遇到的问题毫不讳言。“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上,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关键的、共性的、核心技术的缺失。”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大企业不仅垄断着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并且敢于投资,在竞争中优势明显。“更让我们忧虑的是国外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在智能化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巨资,前瞻布局,而世界级系统的供应商甚至先于国内整车企业开展了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

据了解,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还相对较少,懂得智能汽车技术的尖端人才极为匮乏,而且科研单位与整车企业之间对汽车智能化理解的差异也较大,产学研尚不能紧密地结合,交通守法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谷歌、苹果这样的IT巨头,现在也加入了智能汽车的开发行列,来自IT行业的竞争也让汽车企业感受到深深的压力。”

除了技术上固有的短板与发展上的滞后,标准的缺失也让身处其中的车企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传感系统、车载终端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志东教授认为,未来的造车不论是以互联网的协同为主,还是以造车企业为主,最重要的是保证汽车的安全,保安全是底线,无人驾驶汽车要真正上路,需要跨界融合、形成合力。

自动驾驶的新征程已经启动,无论是汽车巨头还是自主品牌,谁拥有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谁才能真正调动起消费者的热情,成为最后的赢家。

(责任编辑:春天)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