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图文]边疆院长:李江山

2007-03-22 11:1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共和国版图最西部,阿拉套山蜿蜒绵长,艾比湖水波光粼粼,塔斯尔海绿洲明珠般璀璨,中哈边境线横区山脉。

 

院长李江山检查食品卫生

   李江山所在的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工兵团,从中原转战西北,来到新疆,是毛主席在1950年发布的“你们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的武器,投入到当地经济建设”的命令,集体在哈密大营房脱下军装屯垦戍边的。1962年“伊塔事件”后,在周恩来总理“沿中苏边界中方一侧建立国营农场带”的指示中进驻塔斯尔海,建起了八十九团,垦出了12.8万亩土地,守卫着28公里的边境线。

   这里,从阿拉山口涌出的八级大风,每年要肆虐180多天,加上春寒、夏暑、秋霜、冬冷,给十多万屯垦戍边的农垦人,不停地带来灾祸病疫。于是,89团医院在人们的眼里,成为一座在边疆护佑生命的“圣殿”。而全国乡镇医院优秀院长、农五师优秀共产党员、院长李江山,这位“圣殿”的天使,横下心闯雷区,铁了心抓医护质量。

   他带领全院95名医护人员,在边疆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理念,千方百计为百姓消灾灭疫,治病解难,成为受人爱戴的“边疆院长”。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横下一条心闯“雷区”,用3个月时间把医院引上了正规轨道。

   1995年,刚从石河子医学院大专班深造归来不久的李江山,便被团党委委以八十九团医院院长、团卫生科科长的重任。

   当时的医院,管理混乱,人心涣散,无章可循,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严重下降。收红包、谋私利、请吃等不正之风,在这个边疆医院盛行,有的病人请吃送礼的费用,竞超过看病吃药的医疗费用,医院管理近乎瘫痪……“这个烂摊子,谁接都烫手。这个青年人敢接吗?”“医院是为屯垦戍边的农垦人服务的,就是闯雷区,也要把工作搞上去!不然,我辞职。’‘正在人们疑虑重重时,李江山向团党委拍着胸脯上任了。

   要改变现状,必须整顿组织纪律,而且在3个月内走上正轨。李江山和他的搭挡们做出的这个决定一出台,便嘘声一片;这么多的坏毛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掉,简直就是老鹰抓驴的事,能想但办不到。不少好心人也提醒李江山悠着点,多给自己留点后路。可李江山不为所动,白天,走科室访员工,做思想工作;夜晚列计划定措施,建规章制度。不几天,被称为“医院小宪法”的35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李江山与党支部一班人首先从我做起,虚心听取批评和建议,带头接受群众监督。

   制度再多,执行不严,费纸一张。为此,李江山雷厉风行,给制度带上了“高压电”,不管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敢碰,更不能碰。在严格上下班制度时他亲自守在大门口,登记出入人员。一位有点“关系”的人,起初以为这些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学学而已,况且又是在边疆便不以为然。哪知,当他迟到10分钟进大门时,被李江山堵住叫进了办公室,谈话长达20分钟,最后向院党支部交了一封检查,向科室和医院写了两份检讨,并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当众宣读,还不得不掏出60元的罚款后这才过了关。

   为了整治医德医风,他在下班后,悄悄地在各个饭馆查询,违纪者被一个一个逮了个正着。一位名头不小的医生,以为自己是业务骨干,就是违反了制度,领导也会高抬贵手放一马的。哪知被李江山堵在饭馆后,不但让他自己付了386元的就餐费,还让他掏出了200元的罚款。

   “不管皇帝老子,只要你毁医院的信誉,我就砸你的饭碗。”铁面执纪,李江山只用了两个月,就使医院的纪律大为改观。

   李江山趁热打铁,提出了创建一甲医院的新目标。在抓好医德医风转变的同时,制定了创建计划和措施,同时实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量化到岗,奖罚到人的创建工作机制。又用了半年时间,把医院带入了兵团首批一甲医院的行列,为边疆的老百姓圆了有病不再进城市入内地的梦想。

   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抱着学医救命的信念,用5年时间从中专读到了本科,成为全院唯一靠自学成才的“副主任医师”

   李江山出生于甘肃永昌,迫于生计4岁时随母亲来疆。对他来说,童年是一段苦涩的记忆。

   15岁,他初中毕业。那时,再无学可上,只能“接受再教育”,他成为边疆的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分到打井队。从看井工到电工,在人们“这娃干活认真”的赞誉声中,他被组织推荐上了卫校。从此,他的人生便与医务工作结了缘。

   当时,边疆医疗条件落后,疫病流行。作为护士,耳闻患者的呻吟,目睹着病人的痛苦,李江山坚定了学医救民的信念。他跑遍当地大小医院,向医学前辈请教。

   然而,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美好的现实。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很多疑难杂症,束手无策。李江山意识到仅靠热情,并不能当一个好医生。干是,他挑灯苦读,遨游书海,成了“书痴”。没书,李江山找老师和同事借;缺钱,李江山把家中买油盐酱醋的钱省下来买书。他先后熟读了《实用麻醉学》、《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和妇科学》、《西医基础》等100多本书,记下的读书笔记有26本,达30多万字。数年来,除了上班看病,他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书海里。为了看书,池不肯看一场电影,哪怕是在家门口;为了看书,他不放过任何一点空闲时间,哪怕是老丈人请吃饭;为了看书,他每天都熬到深夜,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从不间断。

   到1995年,他自学完成了石河子医学院4年本科课程,井以优异的成绩,捧回了烫金的本科《毕业证书》,在参加兵团医疗系统职称评审时,以出色的成绩和高超的医术,成为全院唯一靠自学成才的“副主任医师”。

   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还大。一切为了患者,始终是他的第一追求。

   作为一名院长,李江山把病人的事情看得比天还大。‘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患者方便,让患者满意”是他挂在嘴上常说的话。为患者考虑每一细节,给患者省每一分钱,让患者每一次看病都能满意.是李江山工作的第一追求。

   他把病人的投诉,看作是给医院送的“礼物”,要求员工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投诉人。一位患者投诉说:“护士在过道走路,皮鞋底上的铁钉子撞地声太大,影响病人休息。”他立刻让医护人员换上了软底鞋,并把“过道走路要轻”定为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一位产妇投诉说,房间温度不够,医院立即在病房装上了电暖设施。门诊病人投诉说,挂号、看病、取药排队时间太长,太麻烦,医生看病时间太短。他立刻取消挂号排队,让病人直接到诊断室看病,同时增加1个门诊收费窗口和两位药剂师取药。

   维吾尔族牧工阿不都的父亲在放牧时,突患中风面瘫,需急送医院治疗。可守着200多只羊的阿不都,因惧怕羊越境,引起两国外交纠纷,只能跟在羊群后面急得团团转。李江山闻讯后,连夜赶到牧区,将病人送进了医院。不久,他又组织医疗专家组成边境牧区医疗小分队,定期到边境线,为牧工和边防官兵进行体检,诊断和诊治。此事被称为“流动的边疆医院”在许多新闻媒体上刊登。

 
与医院技术人员探讨病情

   原种场职工周尚虎,因患腰椎滑脱,行走十分困难,需转上级医院手术。但因家庭贫困,无法转院。面对焦急的病人及家人,李江山当既拍板,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实施手术,并为病人节省了2000多元医疗费,康复后的周尚虎逢人便说李院长的恩情。

   哈萨克族职工阿斯亚,患重症B型糖尿病,需每日注射长效姨岛素,而其家庭为治病已变卖了所有的牲畜财产,李江山知情后,十分焦急,又是跑部门,又是解释情况,终于为阿斯亚解决了每年购置胰岛素针的补助款。阿斯亚激动的泪流满面的举着手高呼:“共产党万岁,李院长亚克西(好,维吾尔语一一编者注)!”。

   在开展“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中,李江山为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提出了“质量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发展思路,建立了首家兵团团场医院病理科,成立了农五师首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开设了农五师首家疼痛专科门诊,实行了病人整体护理,先后将胸腔穿刺针术,尿激酶胸腔注射治包裹性胸腔积液,结肠癌根治术,肝总管空肠吻合等12种手术,变为医院常规手术,迄今为止,采用新技术成功救治的危重病人已逾200例,无一例出误差。

   为了培养名医,李江山推出“名师带徒”工程。各学科遴选的优秀业务骨干,不仅跟本院的名医学习,还“跨地区拜师”;医院同时聘请外地名医来院带徒,还设立了“名医工作室”,将名医的学术成就、专题讲座、临床带教的全过程录音录像,建立了国内100名“名医”毕生精粹的数据库系统。

   他无愧于成千上万的病人,但在妻儿面前却是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作为一名医生,当病人和亲人都需要时,是病人为重,还是亲人为先?李江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的儿子小时侯经常发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发高烧,都是老师帮助送到医院。一次儿子高烧40C被送住院,从抢救室出来的李江山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他到儿子病房后,没说几句话就爬在儿子的病床边打起了呼噜。打水的妻子回到病房后,眼前看到的是:打小就没向爸爸撒娇的儿子,正用稚嫩的小脸在熟睡的爸爸脸上亲着……

   十多年来,经李江山治愈的病人成百上千。有的出于内心的感谢,请他吃饭,他婉言谢绝;有的带来乡土特产,他拒收;有的送来红包,他退收。有一次,一个中年妇女需做手术,术前把1000元红包塞进他的口袋,要他多多关照,他诚恳地对病人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如果我收了红包,一是违反医院和上级领导的规定,我犯了错误。二是在你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我这名医生心内疚。”一席话让病人心服口服地收起了红包,放心地上了手术台。

   “非典”时期,李江山患上严重的多发性骨髓瘤,既不能久坐,又不能长走。但为了保证防“非”措施到位,他忍着剧痛上下忙碌,来回奔波,一次又一次地把规定化疗的时间往后推。从边境县到居民区,从设卡定岗到登记联防,最后在全团搞了一个“防非”实战演习,硬是把全团防“非”各项工作全部做到位了后,才在医院其他领导的催促下去看病。

   为了扶贫帮困,仅李江山倡议的各类捐助活动,每年就有六七次。而他自己捐赠和垫付的金额,到底有多少,不但他记不清,连主管财务的会计都摆着手说:“太多了,记不清了。”

    李江山说:“是党和人民培育了我,培养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我别无选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