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淄博"第一书记"刘昌法驻村记:一颗赤诚心 扛起两个村

2015-12-16 15:31:30 鲁中网

   编者按:2015年11月19日,市委书记王浩到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调研,无意中看到了在西沙井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市委政策研究室农村科科长刘昌法同志放在案头的工作日志,翻阅之后,王浩书记被深深感动,之后作出批示:“从他身上,看到了严实作风、百姓情怀和吃苦奉献精神。”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王浩书记再次指出:“就刘昌法同志来讲,不在于他能让派驻村发生多大变化,就他这种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就足以让我们感动,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近日,淄博市委宣传部组织各媒体对刘昌法同志的典型事迹进行了采访,请看鲁中网的报道《"第一书记"刘昌法驻村记:一颗赤诚心扛起两个村》。

    他有两个家,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

   过去的三年中,他一直坐公交车奔波于这两个地方,相距80公里,需要倒4次车,耗时大半天时间。

   虽然城市中有他的亲人,但他总是来去匆匆,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了村里,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牵挂,有老百姓对他的信赖和期望。他就是2012年淄博市委政研室派驻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的“第一书记”刘昌法。

   3年的时间,上小峰村由昔日的省级重点贫困村跻身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特色旅游村,人均年收入由5000元翻番增长。

   今年7月,刘昌法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52岁的他主动请缨,扛起了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的脱贫重担,继续把“第一书记”的责任和使命肩负起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一张单人床、一台电脑,他就是西沙井村的一员

   冬雪融化后,进村的路也好走多了,冬日的西沙井村格外萧条,村民挂在家门口的成串玉米为村庄增添了一抹暖色。顺着村里的盘山小路,记者来到了刘昌法在西沙井村的住处。

   黑黑瘦瘦的,中等个儿,一双运动鞋,一件单薄的棉外套,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依稀可见,虽然面容疲倦,但是刘昌法的精神头很好。

   简单的寒暄后,刘昌法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之重。成绩不是我个人的,党和政府是我坚强的后盾,我的单位领导以及镇上的领导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刘昌法的住处只能用简单二字来形容。

   干净敞亮的小院,屋里有三个房间,靠一个小火炉来取暖。刘昌法熟练地弄了弄炉火,一会火就旺了起来,他从瓮里灌水给我们烧水喝。

   另一个房间里,一张单人床,床头上放了几本书和笔记本;一个桌子,上面放了一台电脑和小的收音机。写日记成为刘昌法驻村以来形成的一个习惯,每天工作结束后,不管多晚,他都要把当天的工作情况记下来。到目前为止,刘昌法的工作日记已经有八九本了。

   刘昌法平时都是自己做饭吃,他的胃不好,凉的、辣的不敢吃,面条和小米粥就是他日常的主食。在厨房的锅里,记者看到了剩下的小米粥,碗里还有点面条,地上摞了几棵大白菜。“家人和朋友会给我送一些吃的和营养品,我去村里走访的时候基本都给村民带去了,我自己又吃不了。”刘昌法说。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说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

   同行的西沙井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绍德向记者介绍:“刘书记真是个好人,他来村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地走访,村里300多户人家,从7月份到现在,刘书记已经走访了80%左右了。好多村民白天外出打工不在家,刘书记就晚上去,走访完回去也要忙到晚上11点左右才休息。”

   尹玉岩是西沙井村一名老党员,通过他的讲述,记者了解到,“村里有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张大娘,患有脑血栓、老年痴呆症等病症。刘书记去她家走访时,不凑巧,老人被女儿接去莱芜市老姑峪村的家里。没想到刘书记竟然步行走了五六里路来到张大娘女儿家看望张大娘,并留下了100元慰问金。”

   冬天,村里老人的取暖问题一直牵挂着刘昌法的心。简单的午饭后,记者随刘昌法来到村里的老人家里探望。

   80岁的栾尚云老人家里杂乱不堪,屋里的光线就像到了晚上六七点钟的样子,屋里还算暖和,一只猫乖巧地趴在门口,栾大娘紧紧地握住刘昌法的手,拉着刘昌法坐在炕头上,眼睛里含着感激的泪水,刘昌法也握住大娘的手,唠着家常。

   前两周下雪前,刘昌法冒雨来到栾大娘家,一推门进去,看到大娘抄着手在不大的外间来回踱步,同时也感受到了屋里的冷清。大娘告诉刘昌法,在张店的大儿子让她杀几棵树卖了买煤,打电话给外地的二儿子却无人接听。

   刘昌法了解到同院的张克炎大娘家里也是这种情况。刘昌法当即拿起电话让村里联系送煤过来,必须让老人当天生上炉火。当天傍晚,刘昌法又一次到老人家,看到老人家里生上了炉火才放了心。

   在用上煤的第二天,81岁的张克炎大娘爬高坡来到刘昌法的住处给他送来了亲手做的炸豆腐和花钱买的锅饼。刘昌法说:“与老百姓相处很容易,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融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你是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在物质和精神上多帮帮他们,人都是感情动物,有了信任和感情,很多工作就好开展了。”

   在那次走访中,刘昌法发现村里不少老人家存在没有煤过冬的情况,刘昌法向单位汇报后,单位立即买了10吨块煤送来,以帮助村里老人温暖过冬。

    群众富起来、村庄美起来,他已为西沙井村画好蓝图

    虽然来西沙井村的时间很短,但是刘昌法已经为村里的脱贫制订了发展规划。

   西沙井村依托五阳湖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五阳湖生态湿地建设和盆栽桂花种植、古村落等传统文化特色,着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明年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规划,重点打造10家左右“农家乐”示范户。着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一是建设100亩白莲藕种植基地,一期工程计划50亩,明年完成;二是建设300亩优质果品基地,明年建成150亩优质晚桃(秋桃新品种“迎霜红”)基地。

   刘昌法说:“这些项目可能在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成效甚微,但是我希望从长远来说,这对村里对村民都有个好的交代,即使以后我走了,村民们因为这些项目挣着钱了,生活改善了,那我就感觉很幸福。”

   刘昌法之所以对规划很有信心,是因为他待了3年的上小峰村和西沙井村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旅游资源丰富。

   说起上小峰村,刘昌法脸上流露出自豪和骄傲,他说:“现在我每次回到上小峰村,走在村里的路上,我就感觉很踏实,我跟那里的村民有很深的感情。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看那片我曾经工作的地方,你们也会对西沙井村的发展有信心的。”

    对于刘昌法引以为傲的上小峰村,我们既好奇又充满期待。

   农村的清晨总是来得早一些,也冷一些。虽然冬雪已经渐渐融化,但是山里的寒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冬天的村庄少了很多色彩,鸡鸣狗吠的声音陆续叫醒着这些朴实的庄稼人。站在山头望向远方,上小峰村应该就在某个地方,我们该出发去瞧瞧了。

    自豪骄傲、放心踏实,刘昌法重返上小峰难掩喜悦

    记者跟随刘昌法来到了他熟悉的那片故土——上小峰村。

   小峰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西麓,海拔450米,气候湿润,适游宜居。尽管现在是冬季,村里也是水清潭碧,泉流溪瀑,到处一番雅致的景象。道路上干净整洁,杂物都摆放的井然有序,有一种江南小镇的感觉。

   车子刚驶进村口,刘昌法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们介绍着:“你们看,从这里开始就是我们村的‘农家乐’了,现在一共有33家,夏天的时候城里人都愿意来这避暑,人都住满了呢。”从刘昌法脸上的笑容,记者感受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上小峰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占月说:“三年前村里街道上脏乱差,各家的牛羊也是散养,牛羊粪满大街都是,垃圾都是随便乱丢。刘书记来了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整顿村容村貌的措施,如果谁家牛羊在街上遗留粪便就罚款50元,刘书记亲自带头上街扫街、规划杂物的摆放。慢慢地,村民们也就养成了好习惯,素质也提高了。前段时间下大雪,路上行车和行人不方便,村委在大喇叭上一号召,村民们都自发出来扫雪。”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这样的干部不是合格干部

   在参观“农家乐”的道路上,刘昌法碰到了上小峰村的一个村民,村民一看到他,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和他握手,还高兴地说着:“刘书记,终于又见到你了,我们大家都舍不得你走,很想你啊!”在交谈过程中,刘昌法的手一直和村民握在一起,没有放开。

   在老百姓眼中,很多“第一书记”来到农村就是挂挂职、镀镀金,没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刘昌法是怎么走进老百姓心里的呢?

   刘昌法告诉记者:“到农村工作,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态度端正,就会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就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融入群众之中,视百姓为亲人,并在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让他们也把你当成最亲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一个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的干部,不是合格的‘第一书记’。”

   据村民说,刘昌法刚来上小峰村的时候,是被安排住到镇上,住了几天,刘昌法就自己要求搬到村上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他觉得只有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才便于了解村民的情况。

   “在上小峰村这3年来,我没有买过一个鸡蛋,全是老乡们送来;只要老乡的地里有蔬菜,就缺不了我的,我可以到任何一家的地里去拿。三年多的时间,我是吃着百家饭在村里工作的,我的血脉里流淌的是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热血。”刘昌法说。

    让病痛折磨、被村民感动,70岁老人爬山越岭为他采药

   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刘昌法却乐在其中。但是潮湿的环境还是让他生了一场病,至今还没有痊愈。

    去年春天,刘昌法得了湿疹,浑身上下长满了疙瘩,瘙痒得坐卧不宁、难以成眠。

   镇上一位中医开出药方后说,其中的四味中药山上就有。上小峰村赵心山大爷得知后,二话没说就上山采药,大爷已经七十来岁,早晨上山,回来时已是晚上八点多,跑了五六个山头才将草药采集齐全。山高路险,一位上了年纪且有严重听力障碍的长辈竟然为了刘昌法这个外来户,不顾自身安危爬山越岭漫山寻药。

    刘昌法当时知道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让老百姓把你当自家人,心甘情愿为你付出。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你也是这么对待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这么对待你。

   刘昌法在驻村期间,为生病的贫困老人请医送药、为生活不便的老人购置轮椅、配置老花镜,为村民们解决校车问题等,他为老百姓所做的点点滴滴我们看不见,但是都记在了村民们的心里。

    一次挽留、两次挽留,两封挽留信道出村民心声

   上小峰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占月说:“我们都不希望刘书记走,希望他再在我们村里干几年。”通过牛占月的讲述,记者了解到了两封挽留信的故事。

   刘昌法是2012年4月来到上小峰村,当时安排他挂职“第一书记”的时间是一年,一年后,村民们听说刘昌法要调走,就纷纷来到村委想挽留他。

   村委干部和党员代表们与村民想到一起去了,于是就找村里的牛长林(曾任原博山四中校长)起草了一封挽留信,希望刘昌法能继续帮扶上小峰村。

   村委的干部亲自把挽留信送到了市委政研室的领导手中,就回来等消息。不久好消息就传来了,刘昌法可以继续留在上小峰村,任职“第一书记”。

   刘昌法这一干又是两年。今年,刘昌法在上小峰村的“第一书记”任职期限到了,村民们又写了一封挽留信,但是这次,村民们没有挽留住刘昌法。经过领导决定,刘昌法要到西沙井村任职“第一书记”,开展新的脱贫工作。

   刘昌法在上小峰村任职期间,抓党建促脱贫,加强村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委干部的凝聚力、影响力,规范和完善了各项制度,使村干部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村庄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即使刘昌法走了,但是上小峰村也能良性运转。

    村里富了、老百姓笑了,“第一书记”为百姓铺好致富路

   如今的上小峰村,是淄博不可多得的休闲养生和乡村旅游宝地。上小峰村地处山东重要的板栗产区,是养蜂基地和淄博唯一一处规模茶场———上园茶场所在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上小峰村先后建设了山泉水加工厂、栗菇养殖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兴办起了33家“农家乐”,接待能力达200多人,为实现农民增收村庄富裕拓宽了发展路子。

   3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刘昌法共为帮包村争取各类建设项目14个、资金203.7万元,帮助村里建设实施了拦河塘坝、电网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照明设施、乡村旅游、环卫设施、文化书屋、环境综合整治等十余个惠民项目,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荣获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虽然离开了上小峰村,但是刘昌法还是以这里为傲,回忆起这3年来的点点滴滴,更坚定了他改变西沙井村贫困面貌的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成了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今年10月16日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的减贫目标:“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基层基础,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辖区内的资源及优势,配合先进的管理及运营理念,帮助自己所在的地方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带头脱困的核心力量。像刘昌法这样的“第一书记”在淄博还有很多,在全国就更多。我们希望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能有一个“掉队”的“老乡”,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

    ■记者手记:

   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净化。每次到农村,我都会感慨这里的变化,也会被这里的发展滞后刺痛眼睛。如果能帮助一部分人脱离贫穷,是一件善事,也是一件幸事,刘昌法正在身体力行地做着这件事。他也许是“第一书记”队伍中最年长的,但他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奋斗的激情,同时多了一份踏实稳重,他做的事情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很有幸认识这样一个人,讲述这样一段故事。他身上的正能量正是这个浮躁的社会缺失的,我们不能一时因为刘昌法的事迹而感动,感动后,应该怎么做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鲁中网记者 张菁菁 通讯员 韦福兴 李天三 高鹏)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