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德州经技开发区打造经济升级版 新常态下的激情跨越

2015-01-06 08:34:27 大众网-大众日报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美国威讯电子项目

    △金麒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禹城四川濠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10万吨非油炸六粮方便面项目

    △齐河年产1000万箱可口可乐饮料项目

    △临邑德宝路科技园项目

    ▽德州中心广场

    亮点点击: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0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960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增长11%。

    ●县域经济“三年倍增”完美收官,5个县市区提前一年实现,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齐河县成功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开工103个,完成投资4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7%。德宝路碳四深加工、可口可乐饮料、金麒麟1500万套高端汽车刹车片等48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

   ●建成企业科技创新平台586个,其中国家级47个、省级315个。261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城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608亿元的75个项目相继落户。

   ●民营经济税收占到全部税收60%以上,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拉动经济增长11.1个百分点。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风起云涌。当改革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当法治的理念融入各个领域,当新常态成为时代特征,德州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敏锐的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法治德州幸福德州的历史征程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坚守一个理念

    实现新常态下超常态发展

   面对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民生保障水平低的基本市情,全市上下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形成了既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平常心态,又要增强机遇意识、积极主动作为的战略共识,为实现新常态下超常态发展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适应新常态必须坚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不动摇。新常态下,那种唯GDP论英雄发展理念、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过于依赖要素和投资的发展动力显然已难以为继。德州市立足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定位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蕴藏的巨大潜力,在发展途径上更加注重经济素质内涵提升,在考核导向上更加注重看基础、看质量、看潜绩、看实绩,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局面。

   适应新常态必须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新常态不是以慢为目标,而是着眼长远的以退为进、合理区间的适度微调。作为追赶型地区,新常态决不意味着换挡减速、放慢脚步。没有经济总量的扩张,转方式调结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财政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保障、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就无从谈起。基于此,德州市确立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越快越好,保持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0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960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增长11%。

   适应新常态必须坚持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不动摇。适应新常态,不能被动应对,必须主动作为。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德州市强化抢前抓早意识,抓住重大区域合作战略机遇,用足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市场红利、政策红利、创新红利,深挖新型城镇化、“四化”融合、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潜力,切实做到以时间换空间、以力度换速度,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赢得了主动。

    贯穿一条主线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也是德州自身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战略选择。

   坚持把产业集群培育作为转调的主抓手。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的要求,集中培植十大产业集群,着力实现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财税链回报,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全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1%,进一步擦亮了全国重要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品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植47个工业产业基地、60家骨干企业、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在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中迈出了坚实步伐。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城市综合体等新兴业态,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5个、5.6个百分点。

   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转调的“牛鼻子”。严格落实“五个一”推进机制和“四定两保”责任机制,强化督导调度、服务管理和考核奖惩,全力为重大项目建设铺路搭桥、保驾护航。目前,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开工103个,完成投资4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7%。德宝路碳四深加工、可口可乐饮料、金麒麟1500万套高端汽车刹车片等48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中关村齐河产业园、实华盐化工产业链延伸、嘉施利新型复合肥、辰睿重工机床制造等86个项目加快建设。德商、济乐高速、济齐黄河大桥、石济客专及德大、邯济铁路德州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德惠新河二期治理、灌区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快速推进。

   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转调的主阵地。树立一切工作向园区聚焦、一切部门为园区服务的理念,让各类园区放开手脚抓建设、抓招商、抓发展。推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一流国家级开发区迈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城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608亿元的75个项目相继落户。德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迈出实质性步伐。齐河县开发区被省政府列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目前,全市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占全市10%土地上实现了占全市65%的规模以上增加值、47%的税收、8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1%的进出口和82%的利用外资。

    创新一条路径

    加快推进科金产融合创新

   德州市坚持把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作为打造德州科学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抓手,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导向,把握服务市场主体的关键环节,促进科技链、资金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了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

   银企研合作力度不断加大。连续举办四届资本交易大会,累计签署合同、协议780余项,资金近2000亿元。成功举办“2014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签订分支机构建设协议58项、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97项,建立合作关系116家。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加快规划建设,10家科研机构确定入驻。7个县市区科技创新创业园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5个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挂牌运行。

   企业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实现低成本扩张。全市现已建成企业科技创新平台586个,其中国家级47个、省级315个。261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余万人,引进“两院”院士、国家“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40人;先后与37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00余项,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60项,争取省级以上奖励150项。

   金融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引导各家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增信方式,优化金融环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强力保障。预计年底完成间接融资385亿元,直接融资253亿元。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增信方式创新贷款业务,创新贷款余额91.14亿元、占比6.36%,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股份制改造企业达到46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其中5家“新三板”挂牌,数量居全省前列,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到59家,列全省第2位。

    做强一大板块

    推动县域经济翻番式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作用。近年来,德州市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打造德州发展升级版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顶层设计,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水平与效益稳步提高,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得益于高目标引领和高起点定位。自2011年起,强力启动县域经济倍增翻番计划,大力实施“市区跨越、南部崛起、中部提升、东部突破”战略,促进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去年底有5个县市区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倍增”,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三年倍增”计划。齐河县成功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实现了德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得益于机制创新和政策倾斜。探索“市级领导、市直部门、金融支持、企业相助”四位一体对口帮扶机制,设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燃眉之急。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县市区的请办事项,一律进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和“超时默认制”,最大限度地给县市区“松绑”、放权、让路。实施“扩权强镇”,赋予市级重点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进一步规范县、乡(镇)两级政府事权关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提高重点镇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自我发展能力。

   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得益于大产业培植、大项目带动。各县市区坚持因地制宜、顶层设计,强化龙头辐射,推进链式招商,加强配套联动,促进了县域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和集群发展高新化。德城区的城市综合体、商贸服务业,乐陵的五金机械、体育产业,宁津的健身器材、电梯产业,齐河的钢铁化工、文化旅游,禹城的生物技术、装备制造,陵县的新能源汽车、土工材料,临邑的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平原的公铁物流、绿色化工,武城的汽车配件、新材料,夏津的纺织、生态旅游,庆云的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旅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能源、电子信息,运河开发区的精细化工、商贸物流等集群实力进一步壮大,呈现出特色彰显、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激活一股潜力

    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德州市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稳增长扩总量的重要支撑、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惠民生促就业的重要途径,坚持放开放手放活,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占到全部税收6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拉动经济增长11.1个百分点,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财政收入的主体来源、加快转调的支撑载体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德州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提出率先建设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区、知名品牌富集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先行区的战略目标,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全力加快民营经济扩容提质。坚持分类引导,做大总量,开展“创业辅导基地建设计划”,全市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达到76家,其中省级创业辅导基地10家,带动就业9万多人。编制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乐陵市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武城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列入了省级产业集群获得重点扶持。

   全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全市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实施重点培植计划,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年”活动,努力打造战略型、创新型、开拓型的企业家队伍。建立全链条式发展模式,加快上下游产品开发,增强投资的精准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高端攀升。

   全力加大要素保障能力。建立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权益保护、信息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开展“万家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行动计划”和“融资服务千家行活动”,充分利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建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分析机制,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加强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示范基地。

   全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审批事项、简化行政流程、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类中介机构收费,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理时限最短的城市之一。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